|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完工量 |
I (零撤單) |
— |
I 16289 (零撤單) |
I 19640 (零撤單) |
I 15500 (零撤單) |
I 8000 (零撤單) |
|
II (中度撤單) |
10600 |
II 15466 (撤5%) |
II 17676 (撤10%) |
II 12400 (撤20%) |
II 6400 (撤20%) |
| |
III (大量撤單) |
— |
III 14652 (撤10%) |
III 13748 (撤30%) |
III 9300 (撤40%) |
III 4800 (撤40%) |
| |
拆解 |
I (中度拆解) |
1500 |
I 3000 |
I 4000 |
I 4000 |
I 4000 |
|
滅失 |
II (大量拆解) |
|
II 4000 |
II 6000 |
II 6000 |
II 6000 |
|
年初船舶保有量 |
10832 |
117420 |
I - I 130700 II - I 129886 III - I 125188 |
I - I 146340 II - I 143562 III - I 132916 |
I - I 157840 II - I 151962 III - I 136216 |
I - I 161840 II - I 154362 III - I 135116 | |
船舶保有量年增長率估計 |
6.7% |
8.4% |
I - I ↑11.3% II - I ↑10.6% III - I ↑6.6% |
I - I ↑12% II - I ↑10.5% III - I ↑6.2% |
I - I ↑7.9% II - I ↑5.9% III - I ↑2.5% |
I - I ↑2.5% II - I ↑1.6% III - I ↓0.8% |

專家預測未來幾年船市發展態勢
2009-05-11 09:28:00
來源: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朱汝敬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02~2008年,船市呈現空前興旺,而運力增長滯后是航運市場興旺根本原因。在此期間,世界GDP年均增速5%。由此帶來的船舶運力需求增速高達年均8%;而運力增速,2003~2008年間平均為6%,比需求增長低2個百分點。由此帶來新船成交量大幅增加,2003~2008年間平均年成交量1.51億載重噸。
雖然新船成交量大幅增加,但運力增長滯后的原因是造船能力增長滯后,全球實際造船能力由2002年6000萬載重噸增至2008年10000萬載重噸。2003~2008年間全球造船能力年均增速8.9%。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和船舶運力加速增長兩大因素引發船市急轉直下。據預測,船舶運力需求增長率:2008年約為6%,2009年則為下降2%~3%,2010年約增長2%。與此相對應,實際運力大幅增長,實際運力增長率:2008年8%,2009年9%,2010年8%。
不同假設條件下船舶保有量增長率預測
單位:萬載重噸
巨大的船舶訂單量將使今后幾年船舶運力繼續高速增長,在拆船增多但無撤單情況下,2009年~2011年間船舶運力增長率高于需求增長率,只有在大量拆船并大量撤單情況下,2011年起運力增長率才可能低于需求增長率,航運市場才會明顯回暖。
2009~2011年間船舶運力增長率與需求增長率
年份 |
運力需求增長率 |
運力增長率(拆船增多但無撤單) |
運力增長率(大量拆船并大量撤單) |
2009年 |
-2%~ -3% |
11.3% |
6.6% |
2010年 |
2% |
12.0% |
6.2% |
2011年 |
5% |
7.9% |
2.5% |
2012年 |
6% |
2.5% |
-0.8% |
由此可見,今后幾年造船市場供求失衡將使全球船舶工業處境艱難。在新船需求大幅減少情況下,全球造船能力正快速擴大;新訂單不足,原有訂單撤銷和巨大的產量,將使全球船廠訂單急劇減少;全球造船能力利用率將大幅下降。
2009~2013年全球造船能力估計
單位:萬載重噸
年份 |
I 產能未出現下降 |
II 產能出現較大下降 |
III 產能出現大幅度下降 |
2009年 |
16500 |
16500 |
16500 |
2010年 |
20300 |
20300 |
20300 |
2011年 |
22000 |
20000(↓10%) |
18000(↓20%) |
2012年 |
23000 |
18400(↓20%) |
16100(↓30%) |
2013年 |
23000 |
13800(↓40%) |
11500(↓50%) |
未來五年造船產能利用率預測
單位:萬載重噸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新船建造量(A) |
15000 |
18000 |
12500 |
7000 |
7000 |
造船能力(未出現下降B1) |
16500 |
20300 |
22000 |
23000 |
23000 |
能力利用率(A/B1) |
91% |
89% |
57% |
30% |
30% |
造船能力(大幅下降B2) |
16500 |
20300 |
18000 |
16100 |
11500 |
能力利用率(A/B2) |
91% |
89% |
70% |
43% |
61% |
顯然,今后幾年全球造船能力將大大超過實際需求。即使全球經濟迅速走出衰退并重新高速增長,但如果不撤單、不削減造船能力,任憑越來越多新船進入市場,航運市場運力過剩問題仍將進一步惡化。在造船市場,產能過剩問題不能適當解決,船舶工業就無法走出困境。對整個船舶工業來說,撤銷造船訂單和削減船產能是兩味難咽的瀉藥。
總之,根據對歷史上出現過的五次船市蕭條進行的分析顯示,船市蕭條持續的時間明顯要比世界經濟金融危機長。因此,即使世界經濟一年內出現復蘇,本次航運蕭條期至少持續2年,有可能持續3年甚至更長;造船市場蕭條至少持續3年,有可能持續5年以上。
本次船市蕭條的終結,有賴于前幾年船市高峰興旺過程中積聚成的兩大泡沫——一是約6億載重噸手持訂單,二是2億載重噸造船能力——的擠出。對海運市場來說,加速拆解老舊船舶和大量撤銷造船訂單才能使航運市場提前復蘇。而對造船市場來說,造船市場供求關系改善不僅要靠新船訂貨量明顯增加,更有賴于全球過剩造船產能處置。
(朱汝敬: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