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舷內外 > 正文

航母倒逼我國鋼板和焊接產業升級
2012-12-11 16:43:52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        

殲-15在“遼寧號”成功起降,“允許起飛”的手勢變身“航母style”,點燃了國人的“航母狂歡”?駳g,并不止于這個簡單的手勢。在各國“航母競爭”背后,更是各個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尖端材料學等工業實力的競爭。

對于航母產業鏈中的核心技術,按照中國傳統的“以技術換市場”的路子,想換也換不來,這必然倒逼產業升級。而要抓住這樣一個機遇,只能依賴自主研發。

航母倒逼產業升級

“實際上,從南海爭端到釣魚島爭端,機遇就已經到來了。”

在中國社科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眼里,這樣的領土爭端作為一種強烈刺激,其實是在向國人釋放一種信號,只有提高本國軍事實力和軍工產業,才能在談判桌前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這更是一種倒逼,倒逼中國產業升級。”白益民說,航母是國民經濟產業鏈產品終端中最具綜合性的超大型產品。各國的“航母競爭”背后,不光是經濟實力,更多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尖端材料學乃至燃料工業等的競爭。

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入役。在眾人眼里,“遼寧號”過于神秘,但世界上最難以保守的秘密,莫過于航母的建造。這個“大塊頭”下潛伏的龐大產業鏈,隨即在A股市場上有所表現。

有證券界人士梳理了中國航母產業鏈的主要個股,包括造船行業的中國船舶、中船股份;材料行業中,特種鋼材和稀有金屬如HY100特鋼、鈦和稀土等,這些都是制造航母的關鍵,包括的有寶鋼股份、寶鈦股份、包鋼稀土等;必須依賴自主創新的飛機彈射器,包含東方電氣、云內動力等。

而中國重工、中國船舶、中船股份、西飛國際、哈飛股份、洪都航空、航空動力等,被認為是在航母產業鏈中受益較大的個股。這些企業中很多屬于“央企中的央企”,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

這樣一條涵蓋高端裝備制造、航空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高端材料和信息系統的航母產業鏈,對國民經濟的反哺顯而易見。

“未來5年,航母產業鏈年均市場容量將達300億元。”方正證券機械行業資深研究員李儉儉表示,“瓦良格”號航母形成戰斗群所需費用約為60億美元,中國首艘自建航母戰斗群約需120億美元。至2016年,中國至少形成2個航母戰斗群,年均市場容量將達300億元。

依據國際航母造價推算,我國首艘自建航母及“瓦良格”號改建費用,共需180億美元,再加上人員培訓、燃油和航母維護費用等,預計需1500億元。

“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產生于軍事領域,爾后向民用轉移,推動民用產業升級換代,航母改裝和研制尤其如此。”國防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姜魯鳴說,要吞下這1500億元,對船舶工業能力和裝備技術水平提出了極高要求,也對航空、動力、機械、電子、材料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

受制于人的痛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航母用鋼,它已經成了許多國家心中的痛。

2006年4月,印度為打造自己的航母,花高價從俄羅斯進口了456噸特種用鋼,而建造一艘航母,大約需要2萬噸這樣的鋼材。

至今,全世界僅4個國家制造的鋼材能用于航母制造。美國的HY-100、HY-80這兩個型號的鋼,是制造航母的最佳鋼材。

目前,中國鋼產量世界第一,但特種鋼卻嚴重依賴進口。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曾表示,我國裝備制造業主要在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核心技術主要指控制系統(產品庫 求購 供應)和軟件(產品庫 求購 供應),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過關。尤其是飛機起落架、高速列車車軸、軸承(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抗疲勞高強鋼,核電站用耐高溫、抗輻射不銹耐熱鋼管(產品庫 求購 供應),燃氣輪機、渦扇發動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的高溫合金葉片等材料,尚不能實現國產化。

“我們想造航母,于是拿出4000多萬美元給造船廠,修路、建船塢、蓋工房,只是等這些基礎設施都搞完了,才發現我們沒有造航母用的鋼。”軍事專家張召忠的這番話,道出了我國在張開雙臂迎接航母時的一絲無奈。

“瓦良格”號從烏克蘭運抵大連后,一直存放了三四年,就是因為中國沒有修復航母所用的鋼材。

在2003年舉行APEC會議期間,大連公安局的一位副處長曾透露,“瓦良格”號在運抵中國之前,已經十余年沒有進行過防銹處理了,中方人員檢查發現,“瓦良格”號使用的鋼,可以自然抵御海水腐蝕。

更讓人嘆服的是,軍艦為防止被磁性水雷或者磁力探測到,一般都是無磁的。但由于地球本身帶有磁場,軍艦在航行數年后必須消磁,但“瓦良格”在中國進行“體檢”時,磁力依然為零。

一位不愿具名的軍事專家說,航母的鋼板和焊接(產品庫 求購 供應)技術目前是我國急需解決的課題。

航母的外殼鋼板,需要在水里承受巨大的壓力和耐腐蝕,而航母甲板需要承受飛機起降的巨大沖擊力以及燃氣沖刷、爆炸沖擊等極端復雜的服役環境,強度級別和厚度大大高于一般船體結構鋼。而當時,中國還沒有能力生產甲板上攔阻索需要的鋼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