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失業船廠工人:有活干真幸福
2012-09-17 16:20:57   來源:小康·財智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不進則退

上海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名譽會長、江南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集團原董事長陳金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上海船業結構中,國企占主導地位,如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等,在這場行業危機中,上海也受到比較大的沖擊,但跟江蘇、浙江有所不同。上海船業在東南亞危機時就已經經歷了調整、整合和兼并。小企業已不是主體,因此停工、倒閉現象沒有其他地方多。”

上海的形勢,業內估計將會成為整個中國未來船業的形勢。

“中國造船企業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作為出口最典型的行業,訂單很多來自歐洲,歐債危機加上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直接影響了船廠效益。”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聶麗娟指出,“中國的中小企業太多,集中度只有40%左右,而日韓發達國家可以達到90%。同質化競爭導致的結果就是殺價。對于低水平、規模小的企業,該淘汰就淘汰,要通過結構調整改變現狀。”

大吃小,并購整合,業內認為是拯救中國船企的一條新路。于立從事船舶工程師有10個年頭了,對于中國船企的實際情況,他也覺得不理想,“同質化競爭嚴重,大型船生產能力不高,企業遍地開花,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還都能賺點,市場不好的時候,就喜歡價格競爭,大家的日子都難過。歸根到底,主要還是因為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夠,沒有核心競爭力。”

舉例來說,中國市場的惡性競爭,使得一艘3.5萬噸的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2008年以前報價2.8億元人民幣,金融危機后掉到1.8億元,2009年則掉到1.3億元。雖然有大環境的影響,但競價也是原因之一。

現在,中國造船業被“破產說”籠罩。有50%的造船廠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破產的消息,于立不知道自己聽到以后是欣喜還是難過。他說:“我不急著找工作了,現在工作也確實不好找,等形勢穩定以后,我再找工作,那時候活下來的企業一定是優質企業。”

為了提振造船業,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兼并重組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以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規;、集約化經營,并將船舶列為加快兼并重組的重點行業。

但是,我們看到,兼并重組雖然是大家的期望,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都以破產告終。也就是說,有能力出來進行并購的企業并不多,或者是大家都已經不看好未來,還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