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ta Concordia”號郵輪終被“扶正”
打撈工程將成為海難拯救奠定新標準
這項復雜的打撈工程籌備了超過一年,耗資達6億歐元。9月17日扶直船身這一重頭戲由打撈監督Nicholas Sloane等12名專家掌控。打撈項目技術總監Franco Porcellacchia在行動開始前透露忐忑心情:“盡管做了所有初步檢查,但沒有任何先例,很難預設情況。”工程經理Giovanni Ceccarelli稱:“這將為今后的海難拯救奠定新標準。”
“Costa Concordia”號去年1月13日在意大利吉廖島(Giglio)海域時因人為失誤觸礁,船身出現長70米的切口,傾側擱淺,船上連船員在內逾4200人有32人死亡。這艘排水量114500噸,長290米,體積相當于泰坦尼克號兩倍半的郵輪,自此便停留在地中海最大海洋保護區托斯卡群島國家公園的海岸。
船公司在海難后決定放棄下水僅6年的“Costa Concordia”號。廢棄船舶本可用原地爆破、鋸切方式拆卸,但“Costa Concordia”號在生態保護區出事,船上留有大量毒素(郵輪開航前3個月存備了數千公升的潤滑油、油漆、殺蟲劑、膠水、油漆稀釋劑等,還有大量封存于雪柜、冷藏庫內牛奶、蛋、蔬菜、肉食、芝士、雪糕等食品),用傳統方法拆卸勢將危害當地生態,而郵輪兩名失蹤者的尸體相信仍在沉船里。有關方面最終決定采用打撈方法,并趕在多風大浪的秋季到來前進行。
扶正工作預計需時10至12小時。專家預先在3米深的海床搭置一個用鋼鐵與水泥特制的巨型旋轉平臺。工作人員用鋼纜拉動浮出水面一側的船身,以每小時約3米的緩慢速度逐步把傾側約65度的船身拉正。過程中最大難度不在其所用的拉索技術,而是龐大的船體。美國在二戰時曾用類似技術打撈在日軍偷襲珍珠港時沉沒的“俄克拉荷馬”號戰艦,但“Costa Concordia”號排水量是該艦4倍,船身長2倍。
工程人員最大顧慮是船身在扶正或因抵受不了吊起產生的巨大壓力而斷裂,漏出數千噸計有毒污水,工程人員還要避免船身因旋轉過甚而跌出平臺,完全沉沒于海床。為免船身斷裂,他們把一袋袋總重量達1.8萬噸的混凝土分布于船底,另像裝“頸箍”般在船頭設置浮力裝置。他們還使用漁網,準備網撈船身周圍的碎片、雜物,又準備好浮棚、清道夫船,應對外泄的污水。
郵輪扶正后,工程人員會用具有攝錄功能的迷你潛艇檢查船身切口,預計在明年春天把郵輪拖往大型港口拆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