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舶金融 > 正文

上海航運保險激戰正酣
2013-06-28 17:08:05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上海又迎來一家新的航運保險專業機構。日前,陽光產險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下稱“陽光產險航運中心”)落戶浦東。這是國內財產保險公司在滬設立的第四家航運保險專業機構。陽光產險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陽光產險追求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的一次重要嘗試,更是其積極參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

讓陽光產險和其他三大保險商前仆后繼的,是航運保險市場這片巨大的“藍海”.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航運險保費達156億元,其中,船舶險50余億元,貨運險100余億元,航運險每年以3%左右的增速在發展。

市場契機

“受經濟危機影響,船舶運力嚴重過剩,航運市場低迷,船價持續下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此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不可低估,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蔓延,國際貿易的發展具有不確定性。”

“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為上海航運保險市場發展帶來契機。”陽光產險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2年,上海地區船舶險市場規模從6.8億元增加到22.62億元,4年增長了2.32倍;貨運險市場規模從11.7億元增加到13.39億元,4年增長了14.4%.2012年,上海船舶險保費收入占全國船舶險的比例達40.63%,貨運險占全國貨運險的13.16%.兩個險種的市場份額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然而,當所有人都對上海航運保險充滿期待時,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讓航運保險發展“觸礁”停泊。一位資深保險業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對國際航運業造成了較大沖擊。從全球范圍看,美元區和歐元區消費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經濟恢復情況明顯要好得多。航運是貿易的派生需求,航運的復蘇有賴于國際貿易的復蘇。但美元區和歐元區的經濟持續低迷,國際貿易就不可能真正恢復。”

“與此同時,國際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上述資深人士透露,“近幾年,受經濟危機影響,船舶運力嚴重過剩,航運市場低迷,船價持續下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此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不可低估,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蔓延,國際貿易的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國際航運真正復蘇有待時日。”

上述分析人士稱,從上海經營行業保險主體來看,已經有近40家,但人保、太保、平安三家保險公司在船舶險和運輸險市場中占有絕對優勢。而保賠保險基本上被國外公司占據,國內發展十分滯后。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為貨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港口,航運保險在世界上的占比較低,嚴重落后于航運業發展。航運保險成為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亟待加強的領域之一,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專業經營

“航運險專業人才極其匱乏,航運保險因其專業和冷門,人才門檻較高,且航運保險人才的成熟期一般都在十年以上,導致國內的航運保險專業人才十分稀缺。”

“針對目前市場現狀,我們將堅持以穩健經營為前提穩扎穩打,著力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隊伍、集聚人才、提升服務客戶的能力,待經濟好轉時大膽出擊迅速進入主流市場,與國際接軌走向世界。”上述負責人強調說。目前,上海已經有3家保險公司設立了航運保險運營中心,陽光產險航運中心選擇此刻進入市場是否為時已晚?

“與歐美等國際先進的航運中心相比,國內的航運中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上述人士分析,“核心差異體現在,全世界13個船東保賠協會集團組織均在發達國家,其強大的風險分擔能力,國內無一能與其抗衡。此外,航運險專業人才極其匱乏,航運保險因其專業和冷門,人才門檻較高,且航運保險人才的成熟期一般都在十年以上,導致國內的航運保險專業人才十分稀缺。”

以上海航運保險人才為例,該人士告訴記者,涉及這方面的從業人員目前不足千人,專業人才極為緊迫。“需要指出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為主導,經營理念成熟,國內仍存在盲目與沖動,國內航運保險亟需提升產品、經營、服務、管理及合作理念。”該人士分析。

“我們的目標首要是實現經營盈利,把握規模和效益的均衡發展,擴大市場占有率并爭取良好的經營效益。”陽光產險有關負責人強調,“其次,力爭進入主流市場,和國內主要水險渠道包括主要水險經紀人開展業務合作,力爭在國內中字號的航運央企等主要大型船隊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陽光產險上述負責人表示,沖出中低端產品價格戰的泥沼,憑借高效、優質、專業的服務在航運保險市場占據一席之地,贏得市場口碑,以實現陽光保險良好的口碑效應。“此外,我們還要加快國際化進程,整合國內及海外航運保險理賠代理服務網絡,盡快推進航運保險業務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