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舷內外 > 正文

海工裝備產業聯盟“備孕中”
2013-08-21 07:31:51   來源:中國證券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國內海工制造業在船舶方面的接單價格是海外的八分之一,難以與韓國、挪威等海工強國抗衡,高層正在考慮推動海工裝備產業聯盟,打通上下游產業鏈,發揮成本、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這是上證報記者20日在由《石油與裝備雜志》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技術裝備論壇上得到的消息。

“中國船舶業在近幾年低景氣度的市況下,‘海工裝備’成為難得的亮點,造船訂單穩步上升。”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內適時將成立海工裝備產業聯盟,海工裝備產業只有打通上下游,找到成本優勢,才能與挪威、新加坡、美國等海工強國競爭。”王錦連參與了國務院日前出臺的《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框架編制工作。“大而不強”是他對整個海工領域弊病號的脈,開的方子就是突破創新能力、調整產品結構。

海工船舶訂單成為船舶低景氣周期中的唯一亮點,背后的推手與國內企業大力進軍海洋油氣資源密切相關。與會的中石油、中石化專家都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傳統上看,中海油最早進入海洋油氣資源布局,無論從技術、人才儲備,都領先另外兩大巨頭。但中石油、中石化近期拓展海洋動作頻繁。”

中國石油集團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石林在會上回答上證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未來“三桶油”在進軍海洋方面,是合作大于競爭的姿態。他指出,盡快再造一個“海上大慶”,將南海戰略落地,就應該是一個合作大于競爭的格局。

“通常說的‘三桶油’,都是上下游海洋陸地同時在進行勘探開發、銷售、運輸,同時進行其他相關的行業,包括裝備制造業。三家集團公司應該說由于歷史的發展,在目前來看,還是各有各的特色。在陸地上業務上,中石油比較強;在下游,中石化強一些;在海洋領域,中海油要強一些。未來,我覺得在深水這個話題上,中石油將保持一馬當先,但另外兩家,由于有非常強有力的技術儲備、資金儲備和這幾年這幾家大公司國際化運作能力快速提升,在海洋領域,大家都會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在發展過程中,我覺得大家至少應該是合作大于競爭的。因為在走向國際化的競爭當中,我們都是后來者,要通過合作促進三家公司的發展。我覺得合作的話題,不僅對我們三家公司存在,對可能在座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存在,在我們國內存在,在南海同樣也存在,在國外更存在。所以我覺得合作的話題,是中國的公司國際化進程當中必須要牢記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