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新政下國企迎來重組機遇
2013-08-20 08:04:32 來源:中國企業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8月4日,國務院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今后3年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任務。
日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胡問鳴對媒體表示,“這是以船舶工業和海洋裝備為突破口,實現全產業鏈破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事關我國船舶工業全局性、戰略性發展的一項綜合的、全面的、系統的、著眼于頂層設計的一攬子方案。”
然而,“控產能 調結構”真能使包括國有船業船舶業逆襲,實現再揚帆嗎?
國企船舶行業走到最艱難的時刻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1—6 月份,在行業盈利狀況方面,80 家行業主要企業 (包括船舶制造、配套、修理企業)2013 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3 億元,同比下降18.5%;利潤總額35.8 億元,同比下降53.6%。
在中船重工上半年工作座談會上,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發展意識表現得尤為突出。正像中船重工總經理李長印在會上指出的,當前,既有陷入周期性下行帶來的困難,又有遇到的結構性矛盾。面對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入把握大勢,積極應對復雜局面,堅定信心,要從強化創新和調整結構入手,進一步激發、釋放發展潛能,確保“十二五”戰略順利實現。
推進持續發展,確保新戰略順利實現,必須深刻認識強化創新和調整結構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二者的內在聯系。
無疑,包括國企在內的船舶行業已然走到了最艱難的時刻。
“中國的船舶行業實際上有一個良好基礎,目前的問題是由大轉強的過程中,外部市場環境真的很不理想。”8月8日,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夏曉雯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
2012年,在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船市持續低迷的不利情況下,中船重工堅持以穩中求進為主基調。多年來,中船重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堅持戰略引領,持續推進結構調整。
船企正全力尋求打破堅冰
“軍民融合,目前是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兩大集團來做,此次方案,實際上并沒有凸顯利好民營企業,還是放在船舶行業來說,這畢竟只是方案不是振興規劃,能否解決長期問題也不僅僅是靠方案的出臺。”夏曉雯說。
目前,身處行業低谷的廣大中船人正以期通過資源配置強強聯手的方式全力打破堅冰。8月6日,中國石油和中船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促進雙方在運輸船舶設計建造、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設計建造、油氣產品貿易與運輸、金融業務及以氣代油等方面的合作。
事隔2日,中船集團又與中國交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期今后雙方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合作,優勢互補。
中船集團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提醒相關船企,在當前船價較低、預付款比例較低的情況下,隨著手持訂單量的增多,更要警惕交船難的問題和資金鏈的風險,而且,接單只是船企經營生產中的一個環節,關鍵還得看船舶交付情況和船企自身的融資能力。
為此,中船集團公司已經提出了以質量保交付的要求,希望通過生產組織形式的完善來確保船舶的按時、按質、按要求交付,尤其要通過做好先行生產物量的提升工作,實現勞動力、設備和設施資源的平衡,按照日程計劃管理方式確保物量完成。
不破不立或將現新一輪兼并重組潮
“我感覺中國對于一種產業還是‘一窩蜂’式的上項目,沒有前瞻,也沒有對市場有更遠的研判,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風險。”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造船(海工)工業/機械設備行業分析師吳江濤說。
“中國企業不是不想走出去,只是真的很受限。拿韓國來說,占了全世界一個很大的份額,這是韓國的優勢,反之,中國目前的實力還不是很具備這種優勢。雖然像中船集團、振華重工也會拿到一些單子,但占比真的很小。”
東莞證券研究所研究助理姚暢認為,“在現有條件下,地方政府缺乏行業去產能的主動性,因此行業去產能過程可能是在某些企業經營狀況惡化下的被動選擇,這將延長行業去產能的周期,因此相比漫長而痛苦的去產能過程,在沒有新建產能加入的情況下,我們更看好現有企業間重組和調整以及業務和生產技術的升級進程。”
由此,以中船集團、中船重工等為主的大型國企在此次促船舶行業調整方案中的利好,將引領新的一次業內兼并重組的態勢。
“兼并重組會有一些,淘汰落后產能也在所難免。”夏曉雯說,“經營業績有下降,產能過剩,競爭力生產,需要斟酌。雖然有政府扶持,銀行支持,但是也只能救助一部分的企業,明年會有很多的低端落后產能的小型船廠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