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韓造船業做大做強背后
2013-09-23 16:19:45
來源:中船重工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二戰后,日本僅用七年時間一躍成為位居全球第一的造船大國,改變歐美國家的霸主地位。韓國后來居上,在21世紀初期超過日本,并在繼續提高造船能力的同時,逐漸由大變強,躋身世界主流海洋工程裝備供應商方陣。兩國造船業發展有以下兩點相似之處。
不斷調整的政策支持
日韓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造船業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戰后,日韓制定了多項相關法律,目前,則以引導產業轉型升級為主。
日韓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推動配套業和造船業協同發展,采用優惠信貸政策推動產品出口。此外,在歷次經濟危機中,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適時控制造船能力,保證產業健康發展。韓國政府鼓勵船企向發展海工轉型,欲將海工打造為韓國第二個造船業。日本政府則是通過推進重組、開拓海外市場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等方面扭轉當前造船國際份額下降的趨勢。
船企的靈活經營
1957年至1962年全球船舶市場停滯時期,多元化的經營方式讓日本造船企業擴大了經營市場,并避免了國際船舶業低潮的沖擊。
無獨有偶, 金融危機之后,韓國船企也開展多種經營,避免對造船業的過度依賴。通過兼并重組,韓國船企中產生了現代重工集團、STX集團等新財團。這些財團以低成本的收購和兼并實現了快速擴張。有的財團逐漸將造船產業鏈的上下游多家企業納入旗下,產生了很強的產業協同效應。
此外,韓國船舶工業更強調實現產業由“量”的發展向“質”的路徑轉變,使其實現由成長期向成熟期的順利過渡;而日本船舶工業在強化其技術競爭優勢的同時,更加注重促進其產業的蛻變,積極捕捉新的市場機會,利用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構建新的競爭優勢平臺。
面對中國造船業的巨大挑戰,日韓都在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盡可能地遏制本國船舶工業向中國轉移,充分發揮技術競爭優勢,積極推行產品差別化戰略。同時,積極對船舶工業進行調整和重組,以進一步提高競爭力作為其戰略的總體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