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慶城,廣船國際的焊工“大拿”
2014-09-23 08:12:50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困難面前有我在
新世紀初, 廣船國際決定進一步做大做強造船主業, 陳慶城也因此從壓力容器部調到造船事業部,從事船體焊接工作。
進入新崗位不久, 陳慶城發現, 很多立焊縫都可以改用新型的自動垂直氣電焊完成,倘若成功, 不僅效率會更高, 質量會更好,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會降低不少。 于是他向主管領導提議引入該項技術, 并毛遂自薦擔任技術推廣負責人。
想法雖好, 但由于垂直氣電焊技術尚不完全成熟,再加上艦船與車間環境大不相同,技術投入使用后, 不僅焊接缺陷較多, 效率甚至低于以前。 看到如此情況, 主管領導提出了暫停此項技術的要求。
面對領導好意鋪下的 “臺階”, 陳慶城卻沒有領情。 他帶領同事一頭扎進實驗車間,從閱讀設備說明書做起, 認真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次次實驗和分析電流究竟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合適? 電流改變后, 電壓是否需要進行相應改變? 破口角度在多大最為妥當?行走的速度應該怎樣控制?
夜以繼日的努力后, 再次在輪船上亮相的垂直氣電焊不僅質量提高了好幾個檔次,效率提升了好幾倍, X光拍片效果也幾乎100%達到要求。 同一年, 結合自己對垂直氣電焊的研究心得和實操經驗, 陳慶城為廣船國際編寫了第一份 《垂直氣電焊作業指導書》,為這項新技術在公司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9年, 廣船國際承接了一種使用鋼板厚度只有4毫米至6毫米的國防特種輔船的建造任務。 任務雖然光榮, 但薄薄的鋼板卻使難度呈幾何級上升。 即便焊接成功, 鋼板也往往變形。 費盡周折勉強將工作完成后,卻又在對外報驗環節上卡了殼———不合格。
此時, 造船事業部領導想起了陳慶城,并迅速成立了以他為組長的攻關小組, 要求限期攻克難關。
這一次, 陳慶城的選擇仍舊是二話不說。在實驗室連續 “挺” 過幾天幾夜后, 他終于發現導致焊接變形的根源是船體薄板剛性較小,焊接應力過大,從而導致結構失穩。
問題根源弄清的同時, 解決的辦法也隨之產生———通過將鋼板兩端固定在平臺上,在焊接時輔以加壓鐵的辦法, 鋼板變形問題不復存在; 通過選用小參數電流, 在部分位置立向下、 分段退焊接等措施, 薄板焊后波浪變形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類似的事情多了, 旁觀者納起悶來:“為什么問題總是被陳慶城第一個發現? 為什么解決辦法也總是他最先想出來?”
陳慶城呵呵一笑: “運氣好。”
熟悉他的人卻知道, 這只是一句謙辭罷了。
多年來, 陳慶城的上衣兜里, 總裝著一個半個手掌大的筆記本和一支筆, 工作中每遇到難題和想法, 他總會記錄其中———“自動焊要盡量焊到頂, 焊不到的要手工二氧化碳焊焊完” “焊接現場要用記號筆寫上姓名,做好實名制”……
稍有閑暇, 陳慶城就會走進圖書館, 在一本本艱澀難懂的專業書籍中遨游并尋找答案。 幾年下來, 讀過一本本大專、 本科焊接專業書籍, 記滿了一個個本子, 他腦海中的知識自然越積越多, 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