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企“白名單”到底有多白?
中國造船業第一批“白名單“終于公布,入圍的船企肯定很興奮,折騰了大半年終于有了回報,但是那些沒有入圍的船企這幾天估計睡不著覺了,如果下一批在擠不進去,那就意味著船廠今后就是“黑戶口”了,別說銀行貸款,估計想賣身都難了。
不過要擠進白名單恐怕真的不容易,很多不錯的船企也未必能拿到,而一些效益很差的船企反而捷足先得,可見要想拿到白名單真的要有點“水平”。據說,第二批白名單還有20多家目前還未公布,想想接下來中國幾百家船廠要為剩下來的幾十個名額打破頭,為了生存這些船廠估計得使出渾身解數。不過即使“不擇手段”,最終拿到白名單的船企也只是極少數,大部分船企注定會空手而歸。而拿到白名單的企業又果真貨真價實嗎,沒有拿到白名單的船企也果真是不符合規范條件的船廠嗎?
規范條件不“規范”
按照一些專家的說法真正能夠達到船舶行業規范條件要求船廠估計不多,由于《條件》的高門檻,很多中小民營企業事實上被排除在外。
不過仔細看看《條件》內容,門檻固然很高卻也未必難實現,因為大部分條件并沒有具體要求,彈性很大。
例如,關于生產設施、設備和計量檢測要求,條件要求“企業應具備與所建造船舶相適應的岸線、船臺或船塢、舾裝碼頭、起重設施、涂裝設施、廠房和倉庫,并應具有良好的交通環境及供電、供水、供氣能力。”這些與其說是船廠規范條件還不如說是基本條件。
條件要求企業“應具有生產場所用地長期的合法土地使用權,生產用地面積應與企業的生產規模相適應。”所謂“長期”到底多長?為什么生產用地面積應與企業的生產規模相適應,相適應的具體標準又是什么,對于那些生意好的自己都造不了只能外包的好船廠又該如何判斷,這些在規范條件中都沒有明確的要求。
再例如規范條件要求“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普及率應達到80%以上,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應達到85%以上,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應達到70%以上。造船綜合能耗每萬元增加值不高于0.20噸標準煤,鋼材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焊接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率達到65%以上,涂敷系數不高于2.2,分段無余量制造率不低于70%,分段上船臺(進塢)無余量搭載率不低于80%,下水(出塢)前舾裝工程完整率不低于80%。”有業內專家就稱國內能夠全部達到規范要求指標的船廠屈指可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企業想達到就一定能達到,至少材料上一定能達到。
勞民傷財太“草率”
據說從去年底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出臺后,很多船廠幾乎傾全企業之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爭取進入工信部第一批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讓船企進入名單專門組織各種培訓,邀請專家講解,很多船企為此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通過幾個月匯編、資料審核評審資料,終于“整出”一份可以上報的材料。
不過事情還沒有完,還得應付專家領導的檢查。按照要求工部委托相關行業組織、專業機構等依據規范條件組織專家對申請企業進行評審。企業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幾個月心血好不容易整出一份“以假亂真”的方案,而這些專家可能僅僅化半天時間“給予了充分肯定”,這樣的形式主義的所謂評審有多少真實性呢!不過也難為專家,這個領導打招呼,那個老板請客,誰也得罪不了,還有幾百家要跑,確實辛苦。
如此看來,《條件》有數字要求的船廠肯定“做”得到,《條件》沒有數字要求的船廠更是沒問題,說穿了其實都明白,要通過條件船廠恐怕拼的并不僅僅是硬件實力,更是“軟實力”。
一個規范條件本身都未必規范,過程有如此草率而且缺乏監督,其結果可想而知。“白名單”是船廠的判決書,沒有“白名單”船廠就沒命,所以別怪船廠,為了“白名單”船廠一定會“拼命”!只是這張“白名單”真的有含金量,真的很白嗎?!
(轉載本文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