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不到“白名單”船企怎么辦?
因為一張“白名單”的緣故,最近很多國內船廠恐怕都無心造船。一個正常經營的船廠本該心思化在造船業務上,如今卻要為自己的生存天天擔憂。船廠的命運本來應該由市場說了算,但如今命運似乎掌握在一個部門手里,這張“白名單”真的很“要命”。
按照去年文件發布時工信部配發的解讀,“白名單”將為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據,引導社會資源向符合條件的優勢造船企業集中。這意味著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未來都將向進入名單的國資船廠和知名民營船企繼續傾斜,而未能入圍的企業將受到制約,比如差別電價、信貸收緊。很顯然只要進入白名單,以后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就會傾斜,這就是為什么船企削尖腦袋要進入白名單的原因。
看來“白名單”確實很“要命”,不過沒有“白名單”企業今后到底怎么辦?
正常船企或成“黑名單”
船企削尖腦袋要進入白名單的原因除了能夠得到更多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還有一個恐怕是企業自身都還沒有想到的問題,因為一旦進不了白名單,也就意味著企業已進入政府的“黑名單”。黑名單的后果是什么,企業當然比誰都明白。
按照一些專家的說法真正能夠達到船舶行業規范條件要求船廠估計不多,由于《條件》的高門檻,很多中小民營企業事實上被排除在外,其中也包括相當一部分經營正常的船企,這些船企一旦進入黑名單,即便原本經營正?赡芤驗樾刨J收緊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造船業并非需要特殊準入條件的行業,按照中國法律所有船企只要工商注冊都是合法企業,只要合法經營自然就是規范企業。但是船舶行業規范條件的出臺意味著如果船企進不了白名單就成為“不規范”企業,就會被拉入“黑名單”,這顯然對那些原本經營正常的船企而言是不公平的,《條件》出臺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是一刀切的做法事實上會造成不公平市場競爭,最終導致效益好的企業因為沒有拿到白名單最后反而敗給效益差卻有白名單的企業。
“黑名單”船企或被逼“轉型”海工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千萬不要低估中國企業的智商。白名單公布后,相信很多進不了白名單的船企已經開始準備第二套、第三套方案了,因為誰都不想成為黑名單,誰都不想就此罷休。
之前就聽說有很多船廠抱怨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只要看到企業名稱有“船”或“重工”字樣就一概不放款,因此就有企業為了拿到銀行貸款改名,當然最好要改和政府支持相關的產業,而海洋工程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反正造船業務只要和海工搭邊就可以,造一條大馬力拖船就成了海工輔助船,美其名曰“小海工”。事實上現在國內能夠真正建造海工裝備的海工企業沒幾個,大部分也只是換個馬甲在造船,有的甚至還是散貨船、油船,連外高橋海工都在造供油船,難怪中國海工企業如雨后春筍。不過船企掛上了海工名稱政府銀行自然是另眼相待了。
進不了造船“白名單”的企業會不會更名改姓“轉型升級”成為海工企業,為了生存一切都有可能。造船“黑名單”轉型“洗白”成了海工企業,既“配合”政府解決產能過剩,又“幫助”政府實現轉型升級,一舉兩得皆大歡喜。不過明眼人都明白造船業的產能過剩事實上并沒有徹底消失,只是轉移而已。再過幾年,中國海工產業產能過剩又要重演,不知道到那時是不是又會出臺海工產業“白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