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黃金水道”的含金量
2014-09-23 16:58:57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今年亞信峰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兩帶一路”概念,明確指出借“長江經濟帶”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但顯然,長江“黃金水道”在助推“兩帶一路”建設中,尚需解決很多問題。
去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連接亞太地區、中亞地區,向西通往歐洲發達經濟體;“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東南延伸,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起來,通過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以及海洋經濟合作等途徑共同發展,并輻射南亞和中東。5月份在上海召開的亞信峰會上,習近平首次將“一帶一路”概念升級,提出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時還應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形成“兩帶一路”。那么,在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時,為何要提及“長江經濟帶”?
長江的含金量
上海市科學院院長王戰表示:“‘長江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天然的聯系,并且時不可待。”
先說天然聯系。王戰表示,不久前往廣西北海調研時,看到北海街巷有條標語,稱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點。按傳統說法,“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點應是泉州,怎么成了北海?陪行人員解釋:“泉州是元代開始的說法,北海是西漢時期的。”對此結論,王戰覺得頗有意思:“之前新疆、甘肅、陜西都說過自己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現在又加入廣西,我覺得爭來爭去沒有意義,而是要弄清楚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何謂“絲綢之路”?絲綢是新疆、甘肅、陜西還是廣西產的?其實都不是,王戰表示:“歷史上通過‘絲綢之路’做的大宗貿易,包括絲綢、瓷器、茶葉,都產自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又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或者說長三角,比如茶葉,過了長江還能有什么好茶葉?即使是游牧民族喝的黑茶,也產自湖南。”從歷史上考證,很多地方自詡是“絲綢之路”起點,都把自己當作貿易通道,但主要產品產地集中在長江流域,越是到近代,越是集中在長三角。
在重新炒熱的“絲綢之路”課題上,何處是起點并不重要,需要明確的是自古以來“長江經濟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有天然的聯系,前者是主產地,后者是通道,做強“長江經濟帶”才能有效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這是長江的分量。
再說時不可待。結束北海調研后,王戰受邀前往哈薩克斯坦作“絲綢之路”調研。他表示現在美國、韓國、日本都在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算盤,而此行令他最為驚訝的是,哈薩克斯坦首都的總體規劃是由日本人做的,該國的城市展示館是韓國人設計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校長是日本人,王戰感嘆:“我們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前還是口號,與哈薩克斯坦這些國家還沒有展開切實合作,而日本、韓國都已經開始滲透。”所以,要發展“兩帶一路”看似迫在眉梢。
關注可持續發展
發展“兩帶一路”是時代趨勢,但作為其中重要一環的長江,目前卻有不少問題。王戰表示首要問題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即長江的生態治理問題。很多人以為長江是取之不盡的“黃金水道”,其實不然,王戰認為:“長江的發展已到臨界點,包含五個方面的生態問題。” 其一即庫區的地質災害。山洪暴發的概念很簡單,每座山里面是巖體, 外面覆蓋土層,土層上長植被,若被暴雨連續沖刷,水會滲透到土層和巖體,直到土層受不住爆發泥石流。而庫區建設中,土層為基層,水位抬升,土層就被泡軟,支撐就會往下滑,庫區內水位提高的過程藏有土層滑坡的風險,這一風險將直接對正常供電帶來影響。
其二是“引長濟漢”。當時從長江引水到北京,引起陜西省異議:“我們是干旱區,北京既然可以調水,我們就更應該享受調水,漢水的水源在我們這,我們可以引漢江的水。”于是,陜西做“引漢濟渭”的課題,由此作為長江最大支流的漢江走向末路,原本還能過船,如今一無是處。
其三是小西線調水。該問題引起青海、四川的兩省反響,尤其是四川省,因為調水區域附近住的多是藏民,該問題若解決不好容易引發民族矛盾。王戰提出質疑:“長江是否有那么多水可調?”目前該問題還在爭論。
其四是長江中游堤壩崩塌風險。原本長江水中含有大量沙,從堤壩上沖下來對堤壩有養護作用,現在水庫出水,其水質較為清澈不含泥沙,沖刷下來的水對堤壩沒有養護作用,很容易引起崩塌,目前從晉江到九江這帶已出現堤壩崩塌現象,這一現象甚至可能影響部分航道。其五是沿江污染。由于貪圖運輸方便,不少化工廠都沿江而建,目前沿江有2萬多家化工廠,這些化工廠會潛在破壞長江的生態環境。王戰認為,以上這些問題若不徹底解決,長江不僅無力成為經濟帶,反而將先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