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工“白名單”將粉墨登場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產能過?磥磉h比想象要嚴重,就在首批造船“白名單”公布不過才一個月時間,工信部海工裝備“白名單”也將粉墨登場。
11月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發布《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征求意見通知,通知稱為進一步加強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管理,規范產業發展秩序,引導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生產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了《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現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
按照規范條件要求,國家對符合本規范條件的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生產企業實行公告管理,企業按自愿原則進行申請。同時規范條件對產品也有具體要求,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是指海上移動式作業與生產裝備與設施,主要包括自升式平臺、柱穩式(半潛)式平臺、坐底式平臺、水面(船式/駁船)式平臺等。
和《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不同的是,此次《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中出現了技術創新能力和項目管理兩項新要求,顯然這是根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有別于造船業在技術創新和項目管理要求更高的特點制定的。
業內人士表示,《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出臺可以調整優化海工裝備產業生產力布局,嚴把控制新增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同時,將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企業集團。
根據此前工信部出臺《船舶行業規范條件》時的說法,未來海工“白名單”也“將為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據,引導社會資源向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集中,重點是銀行信貸和政府扶持。”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絕大部分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本身就是造船企業,但是在數量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量要遠遠少于造船企業,據國際船舶網了解,目前國內海工平臺(包括鉆井平臺、生活平臺、儲油平臺及浮式裝置等)制造企業基本都是造船廠,數量不超過50家左右,雖然數量遠少于造船業,但是相比新加坡、韓國以及海洋工程市場自身的需求,顯然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了。而未來海工裝備企業“白名單”數量估計也會遠遠少于造船業“白名單”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