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粹”?全球最大海工船命名風波
2008年開工建造時就曾引發過巨大爭議
據了解,早在2008年該船在開工建造時,就曾引發過巨大爭議。在英國《衛報》當年11月7日的一篇報道中,Edward Hereema就表示會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這艘船。以色列信息和文件中心(CIDI)駐荷蘭負責人Ronny Naftaniel表示,對于了解其父罪惡歷史的人來說,這艘船不應當以他的名字命名,F在不應該,以后也不應該。Naftaniel負責在荷蘭監控反猶主義浪潮,他說Edward 的動機“可以理解”,但是這樣的命名“毫無品味”。
這場爭議也讓荷蘭政府陷入尷尬。荷蘭政府非常重視這艘船的建造項目,將其視為荷蘭航海業的里程碑,還為這個項目提供了補貼。直到有媒體曝光,荷蘭政府才說,此前并沒有注意到這艘船的名稱。
在2008年的短暫關注后,這一爭議漸漸被遺忘。當時Allsea跟韓國大宇造船簽訂了建造“Pieter Schelte”號的合同,荷蘭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把該爭議問題丟到了角落里,而韓國媒體也一直保持沉默,甚至該船在去年11月駛離首爾時也幾乎沒有任何報道。世界最大的巨輪在韓國下水,韓媒竟然不聞不問,實在令人費解。
這艘船的客戶似乎也不怎么關心。殼牌公司去年曾拒絕就此事置評。今年面對媒體壓力,殼牌稱曾支持荷蘭方面的改名運動,但對方拒絕了。
英國政府此前在回復英國《金融時報》時表示,這事“應由Allseas和殼牌一起解決”,不過,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后,英國能源秘書長Ed Davey致信殼牌公司稱,“我發現這艘船的命名非常不恰當而且無禮。我相信你會意識到很多人都持同樣的觀點,特別是今年的國際大屠殺紀念日(1月27日)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
回顧殼牌公司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該石油巨頭跟納粹關系非同一般。該公司的董事長德特丁是1907年上臺的,他一手完成了荷蘭皇家石油公司與英國殼牌運輸公司的合并,并在此后20年中,使殼牌集團興旺發達。他的第二個妻子是白俄,從而使他堅決反蘇反共,同情納粹。1936年,在他70歲的時候,又娶了第三個太太。此人是德國人,原來是他的秘書。他更加堅信“納粹是解決共產主義威脅的惟一辦法”。
后來德特丁被開除了董事長職務,他干脆住在德國梅克倫堡的莊園里,還經常到荷蘭去,拉攏荷蘭同德國的聯盟,并且同德國納粹頭目們打得火熱。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之前去世,舉行葬禮時,希特勒和戈林都送了花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