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力士與中石化接近達成和解
據金融時報報道,歐洲煉油和石油化工企業英力士接近與中石化達成和解。此前該公司曾因一起知識產權糾紛威脅起訴這家中國國有石油集團。
英力士首席執行官吉姆•拉特克里夫日前表示,兩家公司“在全面討論相關問題的基礎上,在良好的相互關系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接近達成和解,“我認為很快我們就會看到由此得出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去年,英力士曾宣布將在中國法庭提起對中石化的知識產權訴訟,聲稱中石化建造了新的丙烯腈工廠,卻沒有支付應向英力士支付的技術許可費。丙烯腈是硬塑料和碳素纖維的組分之一,用途廣泛,從樂高積木到波音787夢幻客機。
由于這一不斷持續的爭端,英力士原計劃在南京與中石化合資建造的苯酚工廠也被擱置。與此同時,英力士的歐洲競爭對手賽倍颯(CEPSA)也于今年4月在華東啟動了其3億美元的化工廠。賽倍颯是歐洲僅次于英力士的第二大苯酚(塑料組分之一)生產商。
根據賽倍颯石化高級副總裁José Manuel Martínez的說法,賽倍颯的工廠將供應此前中國必須進口的苯酚,讓中國實現這種組分的自給自足。
拉特克里夫表示,將英力士的合資廠項目“暫且緩一緩”,“顯然是一件十分明智的事情”。他解釋說,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日漸增長的石化產能,會導致低成本的中東產品轉向歐洲市場,從而為歐洲生產商增加壓力。
他補充說,亞洲不斷增加的過剩產品中,部分也可能向歐洲擴散。與此同時,美國廉價的頁巖氣也復蘇了美國生產商的競爭力。
拉特克里夫警告說:“在我看來,歐洲需要擔心許多事情。不僅僅是亞洲產能擴大的問題。”
為保持競爭力,英力士也在利用北美廉價的天然氣。
昨天,拉特克里夫在上海為兩艘新船舉行了下水儀式。這兩艘新船將從美國東海岸運輸乙烷,從而降低英力士歐洲工廠的原料成本。
英力士計劃打造一支由八艘船組成的船隊,將相對廉價的頁巖氣運往其位于挪威和蘇格蘭格蘭莫斯的工廠。
這些頁巖氣將從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馬賽盧斯頁巖層,用管道運往費城附近的一個碼頭,再裝船橫跨大西洋。英力士總共將為該計劃投入1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