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造船業“風生水起”
雖然全球船市不太樂觀,不過東南亞造船業卻似乎風生水起。
據統計,2015年將有超過587艘新船將在東南亞船廠建造。分析師認為,盡管該數字低于2011-2012年的每年大約800艘新船數量,但在業界自2008年開始擔憂的噸位過剩問題上已經有所反彈。
東南亞地區的造船業在2015年的建造量預計將超過480萬總噸。從新船訂單類型來看,集裝箱船占37%,散貨船占7%,油船占9%,雜貨船占5%,海工船占4%。
統計提到,除了郵船行業,中國、日本、韓國仍在東南亞傳統造船與修船市場領域占據主導,但另一些東南亞造船國家也一直在提高造船能力,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分析師指出,盡管造船市場困難,但東南亞地區的造船廠表現良好。從中期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增長最快。此外,東南亞地區高素質的工人和低成本人力對國外投資者都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許多東南亞造船國一直在發展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造修船設施,便擴大造船產能。
與此同時,德魯里海事咨詢公司新加坡主管Jason Chiang指出,東南亞的集裝箱吞吐量將在2020年前持續強勁增長,東南亞地區的港口成為吸引投資者的選擇。
亞洲集裝箱港口的吞吐量現在已經占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57%。雖然絕大部分吞吐量是通過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北亞巨型集裝箱港口碼頭完成的,但在2000年至2013年期間實現了復合年增長率7.4%后,東南亞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已經占到了13.6%。
據花旗銀行亞太地區出口代理、金融、財政和貿易解決方案總經理兼主管Sumanta Panigrahi介紹,雖然其相對強勢的關鍵造船企業將有所改變,但亞洲未來仍將保持全球造船業中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