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天船舶:“死要合作活受罪”
2015-01-14 17:11:28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另一方面,舜天船舶與明德重工在6.4萬噸級散貨船上的合作也被認為是一大失誤。
前面提及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將舜天船舶列入負面信用評級的原因之一即遭船東消單,這筆訂單正是4艘6.4萬噸級散貨船訂單。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報告,去年前11月,全國承接新船訂單5676萬DWT,同比增長9.4%;手持船舶訂單15233萬DWT,同比增長27.8%,比2013年同期增長16.3%。
去年前11月,中國造船企業各項指標保持平穩,但經濟效益有所下降,87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20億元,同比增長13.6%,利潤總額受個別企業大幅虧損的影響,僅為47億元,同比下降7.5%。
為何會造成訂單上升而企業業績下滑的問題呢?知情人士告訴《航運交易公報》記者:“其實這批訂單上升是造船企業犧牲自身利潤換來的,訂單成交最活躍的時候,船價是很低的,尤以6.4萬噸級散貨船為代表,最低的時候在2400萬~2500萬美元成交,船東幾乎沒有利潤。后來造船企業看到訂單上來了,就加價到2700萬~2800萬美元,成交量很快就下去了,所以船東只好繼續維持低船價,‘虧本造船’。”訂單雖多,也有不少“毒”訂單,如舜天船舶與明德重工承接的卻最終被取消的這批6.4萬噸級散貨船,正因船東無法及時繳納尾款而失效。
在當前新船價格處于低位、首付款比例不高的大環境下,如明德重工這樣的造船企業很難開具融資保函,融資成本也會增加,造成船舶交付延期,完工量下降,進而盈利困難,資金斷裂。
“白名單”公信力受疑
匪夷所思的是,在2015年新年鐘聲敲響前倒下的明德重工是工信部公布的首批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進入“白名單”的造船企業。
舜天船舶在選擇與明德重工合作時,曾表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中明德重工進入工信部“白名單”,但事實上,明德重工2012—2013年連續兩年虧損,2012年更出現連續3個月發不出工資、工人討薪的情況。
工信部“白名單”的公信力似乎正面臨挑戰。
在《航運交易公報》去年第49期《船企“白名單”,銀行怎么看》的報道中,某銀行高層即表示有自己的“白名單”,且范圍較大,工信部“白名單”僅作參考。上海國際航運信息中心研究員則向《航運交易公報》記者表示,工信部發布“白名單”的標準更多是從船舶工藝和質量等方面來考量,而作為商業性及政策性銀行,更多考量的是造船企業的經營風險、資金流、接船能力、第一還款來源等,在此基礎上,才會以航運業從業人員的角度來權衡,比如所屬船級社、制造工藝等。
因此,工信部“白名單”不會成為銀行發放貸款的依據,只是作為參考,銀行著重關注的是“黑名單”。
此外,有金融專家表示:“一份著眼于技術指標的‘白名單’,難以填平產業界與金融界之間的鴻溝。”
明德重工之所以進入首批工信部“白名單”,基于有良好的建造條件與經驗,技術層面上有明顯優勢,但技術優勢不足以成為銀行為之貸款的必要條件。因此工信部“白名單”目前對銀行業而言,僅僅停留在參考層面。
無論如何,舜天船舶為了收拾明德重工留下的爛攤子,將付出相當大的經濟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