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重工:大戲不斷
2015-04-14 17:03:29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南北船領導班子互調”新聞傳出的第二天,中船重工主要上市企業——中國重工股價漲停。近期中國重工發布其控股股東減持股份以集資的公告,這只A股市場重要的軍工股一直被業界高度關注。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船重工,俗稱北船)最重要的上市企業——中國重工,經歷去年116天的停牌后,9月10日復牌起股價出現爆發式上漲,連收4個漲停。
3月25日,中國重工官網發布消息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俗稱南船)與中船重工的領導班子互調,次日中國重工股價又漲停。
3月27日,中國重工主要控股人中船重工減持中國重工股份,計劃為即將注入中國重工的企業注資,中國重工的整合或將持續進行。
做軍工乃歷史使命
3月25日,中國重工官網發布消息稱“南北船”對調領導班子,這被視為“南北船”即將合并的積極信號,而熟悉“南北船”歷史的都知道,它們曾經就是一家。
既然提及歷史,不妨先回顧下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團是如何分家的。兩家集團尚未分家時,統稱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1999年,由于中國經濟正處于上行階段,為提高中國造船市場競爭力,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按照地域,拆分成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俗稱“南船”與“北船”。
拆分后,出現了兩大上市企業,中船集團的上市企業為中國船舶,中船重工的上市企業為中國重工。盡管拆分后兩者成為了競爭者,但彼此仍然有天然的默契,各有側重。中船集團先行市場化,通俗而言就是負責賺錢,旗下民營船舶制造較發達,除中國船舶1998年上市外,之后陸續有兩家子公司于A股上市,一家為廣船國際,另一家為*ST鋼構,廣船國際還在香港上市。*ST鋼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最早的洋務運動中成立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目前該企業正在努力保殼,股價也很堅挺,堪稱一大奇葩。中國重工進軍A股市場較晚,2009年年底才上市,這或許與北方重型國企市場化程度低,行政僵化,以及涉及國防軍工核心有關。
如今“南北船”合并趨勢看漲,依然與經濟形勢有關。中國經濟正在轉型,一批民營造船企業已參與市場競爭,造船市場的競爭變得激烈,“南北船”有了需要合力的理由。然而,還不等合并大戲上演,中國重工先遭控股股東減持股份,上演為中船重工注資的大戲。
減持股份集資逾80億
3月27日,中國重工收到控股股東中船重工《關于股東減持股份事項的通知》,中船重工及其控制的大連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大船集團)和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渤船集團)(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根據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企業股份管理的相關規定,對中國重工股份實施了減持。
自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3月27日,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競價交易系統已累計減持中國重工9.18億流通股,達到中國重工總股本的5%。本次減持后,中船重工及其實際控制的企業合計持有中國重工96.77億股股份,占中國重工總股本的52.70%,仍為中國重工控股股東。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3月27日期間,中國重工股價在每股8.05~10.89元浮動。由此計算,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減持獲得資金在73.9億~99.97億元,按照每股9元減持價格計算,減持獲得資金約82.62億元。
有市場人士指出,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減持中國重工股份獲得的資金可能為后續資產注入做準備,如為上海瓦錫蘭齊耀柴油機有限公司等企業注資等。據相關媒體分析,自2009年上市以后,中國重工就不斷有資產注入的舉動。
2011年2月中國重工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成功收購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100%、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100%、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100%和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94.85%股權,中國重工業務從船舶配套拓展為船舶制造及艦船配套、船舶修理及改裝、艦船裝備、海洋工程、能源交通裝備及其他五大業務板塊。
去年9月,中國重工完成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成功收購控股股東中船重工旗下大船集團和武昌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武船集團)分別持有的軍工重大裝備總裝業務及資產,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首家軍工重大裝備總裝上市企業。
中國重工表示,此次減持是控股股東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為了籌集發展資金而開展的,不排除上述股東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減持股份的可能。
市場人士指出,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動人大手筆減持或許是為了獲得資金,為業務發展以及后續資產重組做準備。按照此前中國重工關于解決與控股股東同業競爭的進展公告顯示,目前中船重工尚有10家企業未注入中國重工,其中上海瓦錫蘭齊耀柴油機有限公司已基本達到觸發條件,后續資產注入已排上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