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船合并,誰說了算?!
南北船合并有基礎
有很多理由可以說明南北船合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是歷史淵源。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兩大造船集團原本就是一家。1999年7月,由第六機械工業部轉制而來的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分拆為兩家特大型集團公司,分開至今也不過才16年,很多人當年都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單位,甚至同一個部門,當年的年輕人如今也都已是兩大集團的核心力量,如果將來真要合并的話說實在連磨合都不需要。
其次,人事關系理順。兩大集團之所以此前無法合并,據內部人士透露,主要還是原管理層的問題。兩大集團原高層基本都出自合并前的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分家容易,獨立成家后都已經是一家之主,如果合并,誰當家長?而胡問鳴是中航集團“空降”的,并非船舶系統內出身,關系簡單,管理學博士學歷,在擔任中船集團后顯示了其不同尋常的管理能力,基本理順了中船集團,而如今再擔任中船重工集團董事長,可以說為未來兩大集團合并解決了最為復雜的人事干擾,創造了合并的基礎。
第三、兩大集團資源互補。從兩大集團分家開始,按長江為線劃分的粗線條就已經暴露了很多問題。由于研究所和配套工廠很多都留在了中船重工,因此中船集團在生產上一定要與中船重工進行合作,這種合作已經存在了很久,而在軍品方面,中船重工也強于中船集團,尤其未來航母建造,如果放在江南造船建造,兩大集團的合作是必須的。中船重工研發和配套能力更強,中船集團制度和市場能力更為成熟,顯然合并對雙方未來都有利。
第四,國家戰略需要。90年代末為了促進國有企業效率提升和技術進步,很多大型央企被重組拆分。經過多年的發展,央企實力已經大大提升。如今,為了加強海外競爭優勢,避免惡性競爭,這些被拆分的央企被重新合并的可能性顯著提高。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打造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是中國的國家戰略。船舶和海工裝備作為重大裝備絕對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角色,也是中國在內需不旺的形勢下急需向歐美市場推銷的重要產品。因此,南北船合并勢在必行。
第五、李克強思路。李克強總理3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提出重點發展裝備十大領域,其中就有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會議上,李克強還特意聽取中國北車南車重組進展情況匯報,強調以國資國企改革優化資源配置。這充分說明李克強對中國北車南車重組的認可,同時也是對國資國企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模式的態度。同一天南北船集團領導層對調,與其說“巧合”,不如說是對南北船合并發出的信號。
說到底,當年分開也好,如今合并也罷,國企領導從來就沒有自主權,都是國家說了算,誰讓你是國企呢,因此不管兩大集團如何否認,真要合并的話,誰說了都不算,總理說了才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