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船舶海工篇
二、未來十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國際船市進入新一輪大的調整周期,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成為需求熱點
船舶工業是一個周期性很明顯的產業?v觀國際船舶市場發展歷程,間隔30年左右出現一次大的周期波動,其間每3-5年將出現中短期的波動。自2008年國際船市進入新一輪大調整以來,期間雖有起伏,但目前總體上還處在產業調整周期的低位。當前全球運力接近17億載重噸,運力總量和結構性過剩矛盾較嚴重,消化過剩運力將需要一段時間。就未來調整方向來看,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散貨船等常規船型需求乏力,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需求相對旺盛。同時,節能環保的新型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將是市場需求主體,液化天然氣(LNG)船、液化石油氣(LPG)船需求將保持旺盛,汽車運輸船、豪華游輪、遠洋漁船需求增長將較為明顯,更多的市場增量將來自技術復雜船型。
(二)全球造船業競爭格局深度調整,主要造船國在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域競爭將日趨激烈
未來一段時期世界造船業仍將保持中韓日競爭格局,并且更主要地體現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具體來看,歐洲造船業將進一步退出船舶總裝建造市場,但在設計、配套、海事規則制定等方面仍具優勢,特別是歐美基本壟斷了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核心設計和關鍵配套;印度、巴西、越南等新興造船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發展遲緩;日本在造船技術、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上仍具較強競爭力;韓國造船業將在相對較長時期內保持全面競爭優勢,韓國提出未來5-10年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打造為第二個造船業;新加坡提出全力保持海工裝備競爭優勢。目前中國在常規海工產品制造領域已經加快趕超新加坡,并在向高端產品轉型,未來在深水海工裝別產品領域中國、韓國及新加坡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三)產業核心競爭要素發生重大變化,關鍵要素從硬實力轉向軟實力
在新的產業競爭環境下,決定競爭成敗的關鍵不再是設施規模、低勞動力成本等因素,而是技術、管理等軟實力以及造船、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協同,科技創新能力對競爭力的貢獻更為突出。競爭要素的變化直接導致我國船舶工業原有比較優勢在削弱,特別是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人民幣匯率呈長期升值趨勢,低成本制造的傳統優勢正在消失,產業發展的重心已經從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效益。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處在船舶產業價值鏈的高端,是我國船舶工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將引發制造業分工格局的深度調整
以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多領域技術群體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深刻變革,“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未來技術變革的重要趨勢。制造模式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船舶制造也正朝著設計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發展,世界造船強國已經提出打造智能船廠的目標。同時,國際海事安全與環保技術規則日趨嚴格,船舶排放、船體生物污染、安全風險防范等船舶節能環保安全技術要求不斷提升,船舶及配套產品技術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五)產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升級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高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創新引領和創新驅動明顯不足,創新模式仍屬追隨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占比明顯低于韓國,特別是深水裝備方面差距更為明顯。
二是船舶配套產業亟待升級。韓國、日本船用設備本土化裝船率分別高達85%以上和90%以上,我國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領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三是生產效率亟待提高。目前我國造船效率是韓國的1/3,日本的1/4,隨著勞動成本的不斷攀升,效率對保持成本競爭優勢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四是產業結構亟需升級。目前,我國船舶工業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成本和各類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問題,造船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產品結構主要以散貨船為主,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