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遇與挑戰并存船企須量力而行
2015-08-24 17:18:06
來源:中國船舶新聞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這是《中國制造2025》在船舶工業的落地,為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制定了更加具體的時間表,將對我國船舶工業的創新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發布的《關于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簡稱《通知》)在業內引起了極大關注,不少船企負責人表示,將借助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海工領域謀求更大的發展。對此,專家表示,《通知》的發布旨在提升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關鍵配套設備的設計制造能力,對于船企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企業須圍繞《通知》的有關要求,結合自身發展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工程申報,并嚴控風險。
目前,全球船舶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促使企業的核心競爭要素正從“硬實力”轉向“軟實力”,其中的關鍵就是自主創新能力。這也是國內船企的“軟肋”。業內專家表示,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船企建造的海工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明顯不敵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產品;同時,關鍵海工配套設備的國產化率也偏低。為改變這一局面,《通知》明確提出,要重點突破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和生產平臺、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和存儲再氣化裝置、深水鉆井船、深水大型鋪管船、深水勘察船、極地科考破冰船、大型半潛運輸船、多纜物探船等海洋工程裝備及其相關配套系統和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通過工程實施,基本形成健全的研發、設計、制造和標準體系,推動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創新發展,自主設計、總包建造、核心設備配套等能力明顯提升。
隨《通知》一同發布的《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年度實施重點和工作要求》對海工領域2015~2017年的26項工程重點和相關要求進行了詳細說明。以2016年的工程重點新型超深水鉆井船為例,要求工作水深在3600米以上、鉆井深度在12000米以上,滿足南海等海域惡劣海況作業要求,自主設計建造,實現主發電機組、應急發電機組、甲板吊機、錨機等系統和設備的自主研制和配套。這對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家表示,企業要認真研究這些具體要求,并結合企業自身情況以及市場情況,科學合理確定要申報的工程項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國際油價持續低位徘徊,全球海工市場前景不容樂觀,國內船企在發展海工業務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加強風險防控,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