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大央企攜手打造國產中小型郵輪
3月31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旅游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并正式啟動了國產中小型郵輪項目合作。根據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發揮各自在旅游產業和裝備產業領域的優勢,重點加強郵輪產業領域合作,合力打通郵輪銷售、運營、設計制造等上下游產業鏈,攜手推動本土郵輪產業發展,并以此為基礎拓展海洋旅游、高端旅游裝備、金融投資等多領域的合作。
國務院國資委孟建民副主任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旅游局、中國船級社等有關領導出席了簽約活動。中國旅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張學武和中船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董強分別在儀式上致辭,中國旅游集團總經理姜巖和中船集團總經理吳強代表雙方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字。來自兩大集團相關部門和成員單位領導以及雙方合作伙伴出席并見證了簽約活動。
據悉,中國旅游集團未來將通過買船、造船、租船相結合,希望用三到五年時間,建設一支有5艘規模的郵輪船隊,重點瞄準“兩富一中”核心市場,著力打造中國第一郵輪民族品牌。中船集團將立足造船綜合優勢,逐步在國內打造一個郵輪設計建造總包平臺,兩大(上海、廣州)郵輪制造及保障基地和一個本土郵輪配套產業園(上海),培育形成專業化、本土化的郵輪制造產業鏈,支撐國內郵輪經濟發展,推動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目前,雙方已組建了專業化的工作團隊,計劃通過引進船型平臺或優化現有船型,啟動項目合作,爭取2021年在廣州建成交付我國首艘本土建造、本土運營的中小型郵輪。
近年來,我國郵輪旅游市場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十年間郵輪乘客從最初的不足1萬人猛增至2016年的212萬人,年均增速超過40%,目前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郵輪旅游市場。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和海洋意識的逐步提升,以及南海島礁開發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快速推進,預計到2035年,我國郵輪乘客將突破1000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郵輪旅游市場之一。郵輪產業正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新的增長點和撬動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的郵輪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企業規模小、市場滲透率低、自主郵輪品牌很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目前部署在我國沿海的18艘郵輪都是由國外船廠建造,幾乎都由國際郵輪公司運營,本土企業僅從事郵輪產業下游港口接待、包船售票和陸上旅游等低端、低利服務,不利于郵輪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也無法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郵輪服務體驗。為支持本土郵輪旅游和郵輪制造產業發展,近幾年來國家有關部委出臺了包括旅游業改革、郵輪運輸業發展、旅游裝備制造發展等相關的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
國務院《“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促進郵輪產業發展的規劃,為我國郵輪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此次兩大集團締結全面戰略關系,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央企間產業鏈縱向合作的具體體現,對促進我國海洋旅游消費的提質升級,推動我國本土郵輪旅游市場的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