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性航行!首艘集裝箱完成北極航道試航
“Venta Maersk”輪航線。
隨著馬士基航運首艘集裝箱船試航成功,備受期待的北極航道又向商業化邁出一步。
當地時間9月28日,全球最大航運公司馬士基航運公司旗下3600TEU集裝箱船“Venta Maersk”輪在成功穿越北極航線后抵達波羅的海沿岸的俄羅斯圣彼得堡港口,完成北海航道試航。該船于8月22日從俄羅斯遠東港口城市拉迪沃斯托克出發,途經釜山、白令海峽、不來梅港等地,耗時37天抵達目的地。
“Venta Maersk”輪設計最低承受水溫為零下25攝氏度,本次運輸的產品主要是冷凍魚類。盡管北極航道此前曾有運輸石油和天然氣的船只經過,但是對于“Venta Maersk”輪這種中型集裝箱船來說還是歷史上首次。
馬士基航運稱,此次航行完全按計劃進行,沒有發生事故,船及船上所有系統在不熟悉的環境當中表現良好。該船只在不熟悉的環境中表現良好,成功試航給他們帶來了難得的操作經驗。據悉,這次航行還肩負收集北冰洋冰層融化數據的任務。馬士基將根據這些數據評估北極航線商業運營的可行性。
不過,馬士基同時強調,這僅僅是一次一次性試驗,目的在于獲得新航行領域的操作經驗并測試船舶系統。
馬士基航運首席技術官Palle Laursen在試航完成后表示,“我們并不認為目前北極航道是現有東西向航道的可行商業選擇?傮w而言,我們會根據交易模式、人口集中度和客戶需求來規劃新的服務。”
馬士基在此前的聲明中表示,他們并沒有將北極航線納入備選航線范圍。目前一年中北極航線可通航時間僅有7月至10月的數月窗口,而且能夠應付極地環境的船只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筆不低的投入。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商船成功穿越了北極航線。2017年7月,中遠海運集團的“蓮花松”號從上海港啟航,經停連云港后取道北極東北通道前往圣彼得堡。2017年8月,一艘俄羅斯油輪在沒有除冰的情況下穿越了北極航線,僅用19天就從挪威到達韓國,時間比取道蘇伊士運河縮短了近30%。
相較于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北極航線的開辟能夠大大縮短從東亞到西歐的海運距離,可能為國際貿易節省大量成本。據估算,通過蘇伊士運河從東亞到歐洲的航行距離為21000公里,而走北極航線這個距離將縮短至12800公里,航行時間縮短10至15天。
以亞馬爾天然氣運抵中國為例,走北極航道比常規蘇伊士運河航線節約了約13400公里,平均用時20天左右,比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航線節省20天以上。因此,北極航道也被視為亞洲之間除了蘇伊士運河之外的一個選擇。
對于北極航道而言,雖然能夠縮短航行距離并減少一定成本,但航道上惡劣的天氣會讓船只的建造和維護成本更高。因此,北極航道目前雖已可以通行,但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仍需時間。
北極理事會北極監測與評估項目(AMAP)的一份報告進一步指出,最早在2030年代末,北冰洋可能會在夏季進入完全無冰的狀態。另據哥本哈根商學院2016年發表的報告,按當時的冰層融化速度推算,大約到2040年,從經濟核算意義上講北海航線就可以作為商業航線投入使用。目前來看,這個日期還有提前的可能。而“Venta Maersk”輪的成功試航意味北極航道向商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未來的競爭無疑將變得更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