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交付
7月11日,江南造船建造的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順利交付。這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張占海,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南大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江南造船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鷗以及有關單位負責人出席交付儀式。
全球首艘采用雙向破冰極地科考破冰船
“雪龍2”號由中船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與芬蘭阿克北極公司聯合設計,船長122.5米,型寬22.32米,設計吃水7.85米,設計排水量13996噸,航速12—15節,續航力2萬海里,自持力60天,能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
據介紹,“雪龍2”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具備全回轉電力推進功能和沖撞破冰能力,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雙向破冰均具有以2~3節船速連續破1.5米冰加0.2米積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實現在20米當年冰冰脊(含4m堆積層)加20厘米雪層不被卡住,可實現無限航區包括極區航行和作業。
“雪龍2”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
“雪龍2”號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該船融合了國際新一代考察船的技術、功能需求和綠色環保理念,采用國際先進的船艏船艉雙向破冰船型設計,具備全回轉電力推進功能和沖撞破冰能力,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并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
“雪龍2”號船裝備了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實現科考系統的高度集成和自洽,進而成為我國開展極地海洋環境與資源研究的重要基礎平臺?蒲腥藛T可在船上開展極地海洋、海冰、大氣等環境基礎綜合調查觀測,進行有關氣候變化的海洋環境綜合觀測取樣,在極地冰區海洋開展海底地形、生物資源調查。新船基本具備“摸邊探底、潛力評估”的調查能力。
“雪龍2”將是全球第一艘獲得智能船舶入級符號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該船入級符號i-ship(Hm,M),包括了智能船體和智能機艙功能標志。智能船體是指該船具有船體監測系統及輔助決策系統,對船體具有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對船體結構厚度進行監控和強度評估等,保障船體結構安全;智能機艙是對主、輔機運行系統的實時監控,對機艙內機械設備的運行狀態、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和評估,用于機械設備操作決策和維護保養計劃的制定,確保在極地環境下機艙運行和維護的可靠。
值得一提的是,“雪龍2”號的建造和裝修都堅持綠色環保的原則。不論煙囪排氣、污水和垃圾排放控制,還是空調、采暖實時調節,裝備小型化和材料輕質化的研制,以及環保無污染涂料的應用,都使新船足夠環保,以此保護極地純凈脆弱的生態環境。
“雪龍2”號建造由自然資源部所屬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該船采用了“國內外聯合設計、國內建造”的原則。“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表示,“中方針對該船的長航程特點以及中國科考隊員的生活習慣、作業模式貢獻了大量的技術經驗。通過‘雪龍2’號的積累與實踐,表明我國已完全具備自主開發設計科考破冰船的技術能力。”
交付前,“雪龍2”號于5月31日-6月15日在東海試航。
“雪龍2”號交付后,將正式加入我國極地考察序列,開展船載科考設備調試等工作,計劃今年下半年和“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共同執行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