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撈巨頭難敵中國救撈“國家隊”黯然退市
在成立了僅5年之后,海上救撈市場的領導者——Ardent公司黯然退出市場。即便有航運巨頭馬士基的撐腰,但Ardent公司似乎競爭不過商業救撈市場的“新人”,中國救撈“國家隊”的出現給全球商業救撈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Ardent宣布5月之后不再承接新合同
全球領先的打撈公司Ardent日前突然宣布退出市場,自2020年5月之后不再承接任何新合同。
該公司在一份簡短聲明中表示:“所有當前的準備工作和打撈合同都將得到履行,但除了現有的關系外,公司不會再處理新的救撈案件。”
“Ardent希望借此機會感謝過去5年來所有有價值的客戶和合作伙伴,感謝他們對我們以及我們員工能力的信任。”
Ardent成立于2015年,由馬士基集團和美國Crowley集團合并旗下救撈業務形成。當時,馬士基集團旗下救撈公司Svitzer Salvage與Crowley旗下的Titan Salvage合并成立名為Ardent的新公司。
2012年,Titan Salvage拿下歌詩達郵輪“歌詩達協和”號殘骸打撈合同,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沉船打撈任務
Ardent匯聚了救撈行業最具經驗、最有影響力的專家,成為海上應急救援和打撈市場的領導者,為海事領域提供更現代化、更有效的救撈服務。
自成立以來,Ardent已經為全球海事和油氣行業完成了超過300個合同項目,沒有任何時間損失事故。其中許多項目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包括失火或擱淺的船舶、深海石油回收、未爆彈(UXO)海底工作、海工設備退役拆除或者清除主要殘骸等。
2016年11月,Ardent在墨西哥灣完成了自升式海上維護平臺“Troll Solution”號的殘骸清除,這是2016年墨西哥灣最大的打撈工作。
2018年3月,馬士基航運集裝箱船“Maersk Honam”輪在印度洋發生嚴重火災。Ardent與Smit Salvage一起領導了海上拖航和救助行動。
今年3月,Ardent參與淡水河谷擱淺VLOC“Stellar Banner”號的打撈工作,與Smit Salvage合作清除船上3500噸燃油。
今年5月,由Ardent主導的救撈團隊成功完成了陽明海運“發明”輪落海集裝箱的打撈清除工作,找到了2018年6月“發明”輪掉落的60多個集裝箱。
據外媒消息,Ardent原本計劃專注于更有利可圖的沉船清理工作,但這一商業計劃并沒有達到預期。
2018年,Ardent表示,將把重心轉向海上退役拆除工作。然而,2019年該公司又決定將戰略重心從海上退役拆除轉向核心的應急管理和殘骸清除上,并宣布將總部從休斯敦遷往荷蘭艾默伊登(Ijmuiden)。
Ardent最近進行了重組,并清算了部分業務。今年4月,該公司將其負責美國《1990年石油污染法》的業務部門Ardent Americas出售給荷蘭船舶服務集團Royal Boskalis Westminster。
中國救撈帶來市場沖擊或成Ardent退出市場原因
Ardent未透露退出市場的原因以及未來計劃,但此次宣布突然退出引發了諸多猜測。有外媒分析推測,海上救撈市場需求減少、成本增加,加上中國救撈(CRS)崛起所帶來的價格壓力,這些因素都可能是導致Ardent終止業務的原因。
在2019年Ardent決定將戰略重心轉移到應急管理和殘骸清除之前,該公司早已憑借專業技能成為這一市場的領導者。然而,事實證明Ardent并未能在這一市場繼續生存下去。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海上安全狀況的改善,救撈工作需求本身就在減少,國際救助聯盟(ISU)的成員數量也出現下降,拖船運營商和救撈公司轉向前景更好的替代工作。此外,來自地方當局的安全和環保要求也推高了打撈成本,擠壓救撈公司的利潤率。
另一方面,海上救撈市場也在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一個因素在于中國救撈的出現。作為中國唯一一支國家專業救助打撈力量,中國救撈正在參與競標大型沉船清理合同,使許多老牌救撈公司在價格上失去競爭力。
據了解,中國救撈全稱中國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設有三個救助局(北海、東海、南海)、三個打撈局(煙臺、上海、廣州)和四個救助飛行隊(北海第一、東海第一、二和南海第一),擁有近萬名職工、54艘救助船舶、132艘打撈船舶和11架救助飛機,是世界聞名的專業救撈隊伍。
與商業救撈公司相比,中國救撈有著商業公司無法匹敵的雄厚財力,足以承擔延誤和成本超支帶來的損失。
2017年,環球網引述韓國媒體報道稱,2015年上海打撈局承接了韓國“世越號”沉船打撈合同,最初簽訂的合同金額為851億韓元,后來合同金額追加至91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0億元)。然而,隨著打撈作業的推遲,到2017年打撈工作完成之后,上海打撈局的實際支出費用高達28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19億元),損失高達近11億元。這樣龐大的損失顯然是Ardent這樣的商業救撈公司所難以承受的。雖然中國救撈在“世越號”打撈中暴露出“新手”專業能力的欠缺,但對于市場而言,中國救撈的“信用”顯然已經成功樹立起自己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