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重塑中國郵輪業新發展!交大民盟舉辦“聚·交”系列沙龍講座
2024-04-23 17:04:12
來源: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4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統戰部、民盟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民盟“郵輪業發展中心”聯合主辦的“聚·交”—在新質生產力建設中推進郵輪業發展首期系列沙龍講座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這是繼 2021年和2023年成功舉辦郵輪專題論壇,又一次深化中國郵輪業頂層設計的思考和碰撞,旨在激發和促進郵輪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跨界跨學科跨行業的交流,從而使我國的郵輪產業與時俱進更上一層樓,在新質生產力建設中,推進和重塑郵輪業新發展。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統戰部、民盟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民盟“郵輪業發展中心”、《郵輪中國》編委、寶山區政協、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相關企業和郵輪產業上下游企業,以及部分高校的學者和專家等60多人出席講座。
在沙龍講座上,民盟上海船舶系統委員會副主委、教授級高工、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檢測認證與咨詢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蔡東偉作了《新質生產力打造郵輪“制造港”—新形勢下通過技術創新做強郵輪制造體系的路徑探索》的演講,著重闡述了如何全面貫徹《推進國際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行動方案(2023-2025年)》,積極探索研發創新+先進制造技術+信息化與智能化+高效供應鏈管理一體化發展路徑,全力打造郵輪制造港的新質生產力要素,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與優化;如何進一步推動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降本,建議政府和行業協同發力。他還就《構建上海“樞紐港+總部港+制造港”郵輪經濟新模式的戰略研究》課題的申報作了說明。
上海交通大學終身教育學院副教授、民盟上海市委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長寧區民盟區委委員、長寧區政協委員、長寧區統戰智庫聯合會委員陳俊博士作了《整合、融合、競合:本土郵輪品牌競爭力提升戰略與路徑》的演講,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如何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進一步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以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獨特見解。她指出,要基于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和品牌體驗的品牌資產構建模型,因為這三個維度是塑造品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同時,要融合科技、文化、市場和新要素,進一步明確提高品牌認知度的實施路徑。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何紅弟作了《構建環境友好與韌性共存的郵輪未來》的演講,則對中國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具體內涵的研究進行了科學的客觀評價,并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中國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既準確衡量我國郵輪產業鏈發展現狀,又能明確郵輪產業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和展望。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昊講話,充分肯定了交大民盟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積極發起創辦《郵輪中國》,開創了國內郵輪科普書籍的先河,為本土郵輪業的科技發展和推進郵輪文化的傳播作出了民主黨派的貢獻。他指出,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的誕生,是中國成功摘取最后一顆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目前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郵輪的國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三顆明珠都是在上海誕生,而且都跟上海交大息息相關。上海交大以船舶專業為優勢,借此交大128周年校慶月里舉辦首期郵輪業系列沙龍講座,讓我們共同通過郵輪這個跨行跨界跨學科交叉和融合在一體的行業里相互交流碰撞,在新質生產力建設的推動下,把本土郵輪的發展推向新的里程碑。
上海交通大學原副校長、民盟中央原副主席、《郵輪中國》總主編張圣坤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郵輪業從2024年復航以來,上?诎哆M出境國際郵輪157艘次、郵輪旅客27萬人次。尤其是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已完成進出境41艘次,搭載游客15.4萬人次,表現十分亮眼,受到市場的推崇和好評。他認為,郵輪業雖然整體向好,但中國郵輪全產業鏈的構建還將有十年漫長的路要走。他強調,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實現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郵輪業也一樣。我們要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的精神實質和內涵,不斷創新和突破,進一步推進和重塑中國郵輪業的新發展。
特約記者何寶新 通訊員周彩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