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引領航運業發展
2010-05-18 08:39:48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后金融危機時代,航運企業如何走出低潮?創新將成為企業新一輪發展的動力。大變革時代,航運企業如何重塑競爭優勢?創新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生命力。
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說過“不創新,就滅亡”。創新并非是一種戰術或者救市稻草,而是一種戰略,可以長盛不衰。
多重挑戰迎來創新時代
金融危機的陰霾還遠未過去,航運業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
供求失衡、國際貿易失衡、環境保護、成本增加、碼頭基礎設施的瓶頸;客戶要求日益提高:要求高透明度及準確度以期能減低存貨量、要求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接管更多的事務以完善供應鏈上各項作業活動;政府及相關機構對貨運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倡議的措施包括:裝船前24小時申報艙單規則(24hr Rule)、安全計劃(CSI)、海關商業反恐聯盟(C-TPAT)、國際船舶及港口設施保安法規(ISPS)、付運資產保護協會(TAPA)等。
30年來,航運業從簡單的缺乏監管的行業變成復雜而非常規范的行業,對于航運企業而言管理將越來越難。
變化是深層次的。從依賴于人(船公司計劃完全依賴于那些有知識、有能力的個人,如船東、船長、輪機長、機務主管)到依賴規則(幾乎所有船公司都跟著規則走,但滿足這些規則不能帶來利潤,只能增加成本,人們總是面臨一個又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到依賴考核指標(通過考核指標將規則納入公司的管理程序,實現管理程序上的優化、改善船舶安全和運營效率、減少浪費,并獎勵公司最優秀的員工)。
這就意味著船東、船舶管理公司和供應商也要改變;就意味著企業要改變過去的工作方式,需要遵循更多的行業規則,需要讓管理變得更加有序。變革對任何企業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簡而言之,航運企業在運營中面臨多重風險,具體包括戰略風險、市場風險、信貸風險、金融風險、運營風險、海事風險和組織風險等。
對于這些風險,希臘Danaos海運集團給出了自身企業的一些應對措施。如,通過擁有多年租賃合同的租賃方的固定收入保證一定的資產內部收益率、與國際大型班輪公司建立獨立的一對一的租賃合作關系,以此來應對市場風險;與業內著名的銀行和融資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進入公共和私募的股權和債權市場、在合理的金融公約下運營控制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以此來應對金融風險;注重船員培訓和有效的船舶維護、衡量關鍵績效指標、建立內部運營和金融控制審核機制、監測行業中船舶和補償險的保險率,以此來應對運營風險。
中國交通運輸部一再強調要依靠科技創新來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發展水平。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指出:“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創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性最強的高新技術之一,交通運輸行業是信息技術應用和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苯煌ㄟ\輸部將按照“統籌規劃、穩步推進,資源整合、業務協同,示范引領、分類指導”的原則,注重消化吸收信息前沿技術,加大創新,重點開展交通運輸行業綜合性和區域性信息應用建設,推進政府管理、公眾服務、電子商務“三大信息系統”建設,加強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統一的政策標準體系和協調機制,形成開放、兼容的現代交通運輸信息網絡,發揮交通運輸信息化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更好地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
信息創新加強供應鏈管理
對船舶的管理已經成為航運企業加強運輸效率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部分,此時,信息系統的創新尤其重要。
當今建造的船舶帶有最新及現代化的船上設備(INS、AUTO、ECDIS、AIS、GPS等),但用的都是相同的思維模式,即這些設備沒有集成到一起,每一個設備都是獨立執行整個船舶的單一功能。
因此,智能化船舶的概念被廣為接受。全球航運界最大的IT公司——意大利SpecTec集團認為,智能化船舶的概念就是將船舶上所有的功能設備信息進行集中儲存和控制,并且可以按需發送到岸端,以便在岸基對船舶信息進行積累、評估、監控或在必要時采取行動。這些設備功能信息主要有:主要設備的運行狀況;航行數據,包括位置信息;天氣情況與預報信息;質量、安全、船員和采購的相關報告等。
東方海外貨柜航運有限公司(OOCL)是航運信息服務方面的業內先驅,多年來致力于船運和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支持。
OOCL的CargoSmart 提供一系列的服務產品以幫助付貨人、收貨人、物流服務提供商以及無船承運商在整個貨運周期中管理他們委托不同承運商所載運的貨物。供應鏈的透明度、船運的執行、物流伙伴的合作、法規的符合及客戶定制方案可讓客戶計劃、處理及監控貨運中關鍵的過程并與主要物流伙伴深入及時地交換信息。CargoSmart方案可幫助客戶減少運輸及管理成本、運作自動化及精簡化,減少貨運延誤或管理不善的風險。
以OOCL的一條典型的航線——中國中北部-美國東岸直航航線(NCE)為例,傳統途徑如何進行船期更新呢?通過電子數據更換、通過跟蹤碼頭發出的報告或電子郵件、從碼頭提供的網頁搜索、致電碼頭查詢、通過碼頭的代理人。
而通過GPS系統更新船期表,結果就會截然不同。OOCL的25艘船舶均采用了自動地理周邊感應方案。船期表更新時間的延誤幾乎為零;GPS系統記錄的船舶到離港時間與船舶真實到離港時間之間的差異是極小的。
因此,運用GPS系統更新船期表是低成本及高效的方案。
低成本:每年用于每艘船舶的營運費用大概為300~400美元。高效:恒常啟動及使用邊界自動感應功能,不用依靠碼頭、人手互動,不受外來因素影響(如在假日期間,代理人或工作人員休班)。此外,OOCL還與盟友在SchedulingSmart.com共享船舶實際到離港時間信息。
技術創新順應環保潮流
4月份,由中遠集運、川崎汽船、陽明海運和韓進海運4家船公司組成的CKYH聯盟召開年度高層會議,并共同宣布把CKYH聯盟更名為“CKYH,綠色聯盟”,以示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聯盟決定將繼續采取降低船速等措施減少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綠色船舶和綠色航行已經是大勢所趨。
而在今年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被評為全球最具生命力的100家公司之一的瑞士瓦錫蘭公司始終將環保和節能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并在降低燃油消耗、減少廢氣以及固體顆粒物的排放、延長船舶大修周期、防止水污染等領域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在長期的研發過程中,瓦錫蘭公司擁有了多項節能環保技術,如用于降低氮化物排放的選擇性催化反應裝置(SCR)、廢熱回收系統(WHR)、硫化物清洗系統、發動機共軌技術、高效舵技術、燃料電池技術、船舶設計、含油污水處理系統等。
排氣閥控制、噴油正時控制、噴油量控制成為瓦錫蘭公司主要的發動機技術。
瓦錫蘭公司認為, SCR能大幅度降低氮化物的排放。迄今瓦錫蘭公司已有超過100臺的發動機配備了SCR裝置。實踐證明,全球首批安裝SCR的二沖程發動機,氮化物的減排量達到90%。
瓦錫蘭公司的高效舵技術可以改善航速功率曲線、提高舵效和降低振動。這一技術適用于持續功率(MCR)大于5000kW的大型長航線船舶,可提高效率達10%。瓦錫蘭公司表示,由金陵船廠建造的1艘主機總功率為20000kW的運用高效舵技術的客滾船,1年節省燃油可達17000噸。
此外,瓦錫蘭公司的WHR可有多種不同的組合,在提高效率12%的同時減少12%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物質的排放。
尚未恢復元氣的世界貿易使得航運業的競爭愈發嚴酷,可持續性和企業社會責任正越來越被看作是競爭優勢因素。在《到2018年歐盟海運政策戰略目標和建議》中,歐盟提出將要開展的重要研究和創新工作,包括:推出新的船舶設計和設備以提高船舶安全和環保表現;研究新型設計、先進構造、材料、清潔動力和節能方案,開發信息和交流技術檢查和監督工具;通過先進的通訊系統促進船隊的技術管理,包括主機功能的遠程控制、結構強度和船舶運營的整個狀態等。
合作創新優化航線資源
剛剛于4月份更名的“CKYH,綠色聯盟”當前共經營著26條航線。其中12條為北亞-北美西海岸航線、5條為北亞-北美東海岸航線、5條為北亞-西北歐航線、3條為北亞-地中海航線、1條為北歐-北美東海岸跨大西洋航線!癈KYH,綠色聯盟”宣布將充分利用區域中轉港優勢、建立更廣的支線網絡并在南北航線與新興市場上加強合作。此外,各船公司還將通過優化碼頭、設備等資源擴大在其他運輸領域的合作。
后金融危機時代,航運企業新一輪的國際合作、通過整合優化航線資源將成為應對低迷航運業的秘密鑰匙。
不僅是“CKYH,綠色聯盟”,更多的航運企業開始運用精確的市場分析和科技支撐來優化航線資源。
川崎汽船近日公布了其華南-美東AWE4線變動的消息。簡言之共有四項變動:一是由獨營改為與商船三井合營;二是原投入的8艘4700TEU型船改為9艘5500TEU型船(川崎汽船7艘,商船三井2艘);三是增加美東2個掛港即薩凡拿與杰克遜威爾;四是原來從中國港口出發是向東過巴拿馬運河抵美東,從美返回是繼續東駛經蘇伊士運河抵中國,現改為從中國港口出發西行,經蘇伊士運河抵美東,回程東駛繞好望角經新加坡回中國,則可免付40萬~60萬美元的蘇伊士運河費。對商船三井來說,此航線是新建立的,命名為SVE,即中國華南-越南-美國東海岸。
川崎汽船AWE4的大變動,西行經蘇伊士運河抵美,東行繞好望角返中國華南,既不算繞路,新航線航程僅增300余海里,又能讓閑置船動起來降速節油,還能免付運河費,實在是智慧之舉。
中海集團總裁李紹德3月底表示,合理布局航線、配置運力,是航運企業獲取經營效益的重要途徑。而合理布局航線的基礎是對市場的準確研判。為了及時抓住市場機會,航運企業應加強對市場的跟蹤和研究力度,增強對經濟發展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加強對細分市場的跟蹤和研究,及時優化航線結構,適應貿易結構的變化。他建議:“集裝箱運輸應重點加強南北航線、亞洲區內航線的研究和優化;油品運輸應繼續配合中國能源的進口需求進行調整;干散貨運輸應加強南美-遠東,非洲-遠東市場的擴展,同時高度關注中國、印度進口煤炭的市場機會!
金融創新
開發運費衍生品市場
航運企業如何規避周期性風險、增強抗風險能力?除了在現實市場加強創新、增強競爭優勢之外,虛擬市場也是需要重視的戰場。
遠期運費合約(FFA)是航運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點,就事先約定的運費價格進行現金結算的遠期合同,是規避運價波動風險的重要工具。FFA主要的參與者有從事國際大宗散貨運輸的航運企業及運營商;有從事礦石、煤炭、糧食等大宗散貨進出口的貿易企業;有從事礦石冶煉、糧食加工、電力、煉油等大宗原材料消耗的生產企業以及各種投資銀行、對沖基金、期貨公司等。
盡管由于干散貨運輸市場的急劇變化,中國遠洋曾在FFA市場上產生了巨額浮動虧損,引發市場巨大爭議,但FFA是一種有效的運價風險管理工具,其套期保值功能還是值得操作的。
目前,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的價格波動越來越劇烈,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比如,中國出口外貿航線的運費收入規模達數百億美元,假設平均運價每波動1%,則運費收入將有上億美元的波動。因此,開發集裝箱運價衍生品是企業規避價格波動風險、鎖定成本和收益的需要,利用現貨和期貨市場的對沖,從而鎖定貨主的成本、鎖定航運企業的收益,實現船貨雙方的共贏。
而開發集裝箱運價衍生品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設計開發適合遠期交易的、權威的、客觀性被市場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的運價指數?如何搭建衍生品交易的平臺,開展集裝箱運價衍生品交易?
2009年10月16日,上海航運交易所推出了新版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從指數構成、運價定義、樣本結構、運價時效性、數據采集形式、編制規則等六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今年1月15日,以新版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作為結算標準的首筆集裝箱運價掉期協議(CFSA)達成,交易雙方為摩根斯丹利(全球投行)與Delphis(區域集裝箱運輸公司),由克拉克森經紀公司撮合而成。
首筆CFSA的完成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創新,國際集裝箱遠期運費交易平臺以及國際集裝箱運價指數期貨交易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