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軍用造船又添新巨頭
11月1日,日本主要海軍造船廠商環球造船廠(USC,也譯為“統一造船公司”或“聯合造船公司”)和IHI聯合造船公司(IHIMU,也譯為“石川島播磨聯合造船公司”)正式合并,新成立的公司名為“日本海事聯合公司”(也譯為“日本造船聯合”),為日本第二大造船企業。這一巨頭的誕生有何由來?將對未來日本軍事和公務造船工業產生什么影響?對釣魚島事態發展又有何影響?
由來已久的合并計劃
某種意義上,這兩家公司合并的消息只是一個舊聞。早在2008年4月,兩家公司的母公司--日本鋼鐵集團JFE控股公司和重型機械制造集團IHI公司就初步達成了合并各自旗下造船公司的意向,開始成立聯合委員會進行合并洽談。但到了2009年,有媒體報道合并洽談因遭遇股份問題、造船業的結構調整、償還方案等方面的分歧,尚未達成一致協議。直至今年1月30日,才有消息稱兩家公司達成協議,預定于10月實施合并。8月27日,兩家母公司正式向社會宣布,雙方已就合并造船子公司達成最終協議,新公司將于10月1日誕生。不過到了9月18日,兩公司又發布新消息,稱合并預定日期將延遲至11月1日;仡櫰饋,盡管合并最終取得了成功,但其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延宕日久。
其實,至少對兩家造船公司來說,合并一事遠不像外界報道那般轟動,反而實屬稀松平常。像環球造船廠本是2001年由長野工業株式會社與當時的造船龍頭日立株式會社以各持一半股票的形式合并而成。后來,長野工業株式會社又整體并入日本第二大鋼鐵集團JFE,JFE通過收購日立株式會社所擁有的環球造船廠部分股票,從而獲得了對船廠的絕對控制權。也就是說,對環球造船廠來說,不僅其誕生本來就是合并的結果,而且最新這次合并已是它誕生后經歷的第二波合并浪潮。這一情形在IHI聯合造船公司身上同樣存在。其母公司石川島播磨重工業于1960年經合并組成,1995年10月又和住友重工業公司達成協議聯合海軍艦艇、武器設計業務和合并產品維修業務,最終于2002年聯合成立石川島播磨聯合造船公司。更何況,通向合并之路遠未就此打住。在8月達成最終協議后,石川島播磨重工總裁很快放言“樂見其他日本造船公司加入我們”。據說,川崎重工業、佐世保重工業及三井造船等企業,都是新公司樂于選擇的合并候選對象。
日本造船業如此樂于合并當然不無道理,首先在于合并能夠帶來直接好處,而其中最顯見的或許就是鋼材、運輸等成本的節省,以及由此帶來的造船實力的顯著提升。早在合并之前,環球造船廠已是具備獨立研制能力的日本第二大造船企業,擁有5家造船廠;IHI聯合造船公司雖然實力稍遜,但擁有近160年的造船歷史,國內排名也位居第七。據統計,兩家企業2010年的總建造噸位達370萬噸,僅次于今治造船公司,在全世界也能高排第七位。
正因如此,日本媒體在報道合并消息時,均認為合并“將催生一家全新的超大型造船廠”。另一方面,聯合也實屬迫不得已。隨著世界船舶需求相對下降、日元快速升值和中、韓兩國造船業競相崛起,曾經以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為傲的日本開始步入低谷,缺貨日益成為經,F象。據估算,至多到2013年左右,環球造船和IHI聯合造船公司的現有訂單都將全數出盡,如何有效走出生存危機是兩家公司當前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合并以創造新利潤成為雙方不約而同的選擇。據環球造船廠總裁三島慎次郎介紹,未來新公司的財務獲利將會十分可觀,三年之內將實現100億日元利潤。與異常殘酷的現實相比較,這塊觸手可及的“餡餅”顯然極富誘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