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中遠船務變身海工“新秀”
2014-09-26 08:29:35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轉戰東莞 造船業務逐步向特種船邁進
2006年底,全球航運和修船市場進入異常興旺時期。由于修船門檻較低,不少投資者蜂擁而入,僅在珠三角地區就有幾十家修船廠開始興建。而另一方面的現狀就是,門檻較高的船舶建造市場也持續繁榮,國內外眾多客戶等著訂造船舶而船廠無力接單。中遠船務集團看到了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一下子接到了200艘船舶建造訂單,并迅速對所屬企業提出了“修造并舉,穩步推進,在‘特’字上下功夫”的企業發展戰略目標。
按照“統一經營”的原則,中遠船務集團將24艘57000噸散貨船的建造任務分派給廣東船務建造!2007年初,廣東船務大力推進向造船領域進軍的第二次產品結構轉型。 然而,剛起步時,廣東船務從單一的修船向修造并舉轉型并沒有被業界所看好。同時,在企業內部,有人也覺得現在修船市場那么好,沒有必要搞造船業務!
關鍵時刻,來自中遠船務集團的支持,堅定了廣東船務的信心。集團決策層認為,產品戰略轉型必須實施,因為修船行業門檻低,華南地區民營企業異軍突起,低價惡性競爭將愈演愈烈。要開展造船業務,碼頭岸線、廠房設備設施是必要的硬件條件!在沒有擁有屬于自己的建造基地之前,廣東船務推進了一系列滿足船舶簡單建造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2007年初,公司對東江口碼頭和相關場地(B區)進行改造,以滿足造船下水的硬件條件;2007年5月,公司租賃3萬平方米的生產場地(C區),用于管子制作。一位曾經參與投資建設的廣東船務管理人員表示:“公司之前因為修船生產擴大的需要,相中了位于東莞市麻涌鎮大盛工業區、具有12萬平方米的東江口碼頭(B區),并與相關單位簽訂了租賃合同,經過建設后,開展簡單的船舶修造生產工作。租借過程中,公司越發覺得僅僅租用土地已難以滿足公司造船業務的需要,‘搬遷總部,入住麻涌’的想法開始萌芽。后來,經過實地考察,發現位于東江口碼頭隔壁處,沿著東江邊上有一塊香蕉地,碼頭岸線1000余米,考慮到東江口毗鄰廣州,交通便利,符合企業實施修造并舉發展戰略的需求,于是決定在東莞市麻涌鎮大盛村分三期共投資20個億建設中遠船務在華南地區的船舶建造基地。”
2007年12月,廣東船務將公司注冊地遷至東莞市麻涌鎮大盛村,開工建造首制57000噸散貨船。從單一的修船向造船轉型,生產組織體系、人才和技術是關鍵!對于剛剛進入造船領域的廣東船務來說,“借助外腦”的策略使得第二次實施的產品戰略轉型得以順利進行。分管船舶建造業務的該公司副總經理陳德林介紹說:“我們以57000噸散貨船為造船的起點,借助中遠船務韓國造船專家、技術中心的力量,迅速組建各類造船工法小組,在生產現場開展各項改進工作,于每年末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造船改進大綱’,并嚴格執行;以先進船舶骨干企業為標桿,從健全造船管理體制、機制和模式入手,通過引進CIMS造船生產管理系統、優化造船組織機構、推廣先進工藝等措施,不斷改進造船生產管理。與此同時,公司不惜高價到華南地區有關船廠挖墻角,大力引進造船業界生產骨干與技術人才200多人。依靠外力,迅速建立了與船舶建造流程相關的268項規章制度、工藝作業指導書。經過三年的項目歷練,整個技術團隊和生產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公司的整體建造能力從2009年剛剛實現造船轉型時年交付4艘提升到2011年交付8艘。”2011年,廣東船務造船實現收入 23.455 億,占總收入 78.03%,企業產品業務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能夠實現從單一修船到造船的轉型,與技術同步的當然是人才!該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嚴坤說: “在人才培養、考核、任用方面,公司首先要考慮其在項目管理上的業務能力。我們倡導‘一切基于業務’的用人理念,鼓勵業務骨干積極投身到企業重大生產項目中去。對于以前擔任過重大船舶修造項目經理的員工,我們都會根據其業務特點,把他們轉到船舶建造生產管理崗位上來。目前,他們有的擔任修船生產車間主任,有的擔任制造生產系統各工區主任,也有的輸送到海工項目一線崗位上進行進一步培養與鍛煉?傊,在干部選用與選拔上,我們一定會優先考慮一線業務骨干。公司現有中層干部45人,其中90% 的干部都是從一線提拔上來的。”2011年初,金融危機持續深入影響,常規船舶建造價格一路下滑,船廠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一些新的特殊要求的船舶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此時的廣東船務也深感市場帶來的寒意。面對利潤微薄的常規造船業務,廣東船務管理層果斷決策,著手拓展特種船舶建造業務。2011年6月,在中遠船務經營總部和技術中心的大力幫助下,廣東船務贏得特種船舶建造“第一單”——牲畜船。
然而,要建造國內首制牲畜船談何容易!現任技術部經理莊瑞民告訴記者:“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牲畜船,且該船是世界上尚未成熟的船型,其設計規格書是在船東原有小型牲畜船改裝而成的規格書,很多說明都不詳細。我們迅速組建了技術項目小組,專門負責項目技術攻關,并在船上刷新了六項技術紀錄。該船采用單機單漿推進系統,無限航區,其整體設計、建造工藝、船舶安全以及節能減排等方面均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從57000噸散貨船建造到國內首制牲畜船的建造,公司每年在科技研發方面的經費就有近百萬,鼓勵各業務技術骨干在具體工法改進上進行研究,現已獲得授權專利技術34項,成為企業一筆寶貴的技術財富。”
2013年9月30日,由廣東船務自主設計、建造的國內首制牲畜船“蓋洛威快航”號交付給荷蘭某船東公司。標志著廣東船務正式邁進特種船舶建造領域。由于57000噸散貨船、牲畜船等船舶的建造,廣東船務的技術實力迅速得到提高,公司也因此收獲“廣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工程技術中心”、“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東莞市科學技術獎市長獎”等一系列榮譽,其中,東莞市設立的市長獎對廣東中遠船務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給予的獎勵就達100萬。
經過7年的艱苦磨練,截至2014年8月底,廣東船務已交付39艘新造船舶。其中,57000 噸散貨船 31 艘,35000噸散貨船4艘,牲畜船4艘。據相關人員透露,廣東船務將繼續在特種船舶研發上下功夫,重點鎖定節能環保型64000噸散貨船、水泥自卸船、半潛運輸船等特種船型,確保企業建造的船舶具備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