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中遠船務變身海工“新秀”
2014-09-26 08:29:35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化解產能過剩 借“海工”實現華麗轉身
“2011年6月,中遠船務相關高層領導到挪威考察船舶市場,得知國外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PSV)等中小型海工市場表現活躍,而國內造船產能過剩,常規船舶建造價格一壓再壓。由于當時的廣東船務造船基地已建成,如果不補充高附加值的造船訂單,企業將面臨虧損。正是基于這樣的形勢判斷,按照中遠船務集團的統一戰略部署,廣東船務緊鑼密鼓推進第三次企業發展轉型——產品業務由船舶建造向海工建造轉型”。該公司一名經營人員表示,廣東船務迅速成立了海工輔助鉆井駁船、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半潛式海洋鉆井平臺等各類船型技術開發小組,與中遠船務經營總部對接,負責相關訂單承接的前期準備工作。
從造船向海工轉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為了迅速進入中小型海工建造領域,廣東船務首先對內部核心業務骨干人員進行輪番培訓,一方面將生產骨干送到兄弟企業——南通船務進行建造項目專項培訓,另一方面邀請中遠船務技術中心海工相關專家來廠授課,促進業務骨干的快速成長。2012年3月,公司成立了海工項目管理部,抽調了經營、造船、修船、技術、質量等部門的部分部門長和業務骨干組建海工團隊,按照“深入現場抓建模,帶領團隊拿結果”的工作思路,迅速建立了安全、工藝、技術、質量等一系列海工管理體系。廣東船務制造項目管理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項目建造過程中,公司借鑒兄弟企業——南通船務海工“矩陣式”項目管理模式,橫向由工區對項目小組負責,縱向由項目小組對項目經理負責,層層抓落實。為了提升項目交付整體掌控能力,2013年底,廣東船務還特別將海工與造船管理職能合并成立制造項目管理部。按照世界一流石油公司對承建船廠的評審標準,構建海工安全管理體系。2014年上半年,廣東船務又迅速成立了舾裝工區,推進工區計劃管理下沉,進一步規范了制造生產組織管理。為了保證各在建項目的按期交付,公司還實施制造項目月度節點完成情況獎罰機制,由項目經理負責分析脫期原因及獎罰分配, 使得主要節點計劃完成率達93.62%。
截至目前,廣東船務在建海工項目共有14個,其中,1艘海洋輔助鉆井 駁 船 Tender barge(N491)、4 艘(UT771CDL-PSV)、1 艘(PX121)系列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均進入系統調試階段,1艘海洋工程半潛式鉆井輔助平臺、1艘(PX121)系列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上船臺正在緊張搭載;6艘海工船(8000HP 深水三用工作船 2 艘、PX121 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2艘、UT771WP系列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2艘)正在內場進行分段制作。
對于海工業務板塊的發展,廣東船務以在手的半潛式輔助鉆井平臺、輔助鉆井駁船、海洋工程平臺供應船為基礎,重點發展具有特定功能的高端海洋工程船,如輔助鉆井及海洋居住駁船/平臺、海上施工船、潛水支持船和物探船等。據了解,廣東船務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其中海工業務板塊的收入首次超過造船比例,占總收入的49%,造船占33%,修船則一路走低。三次及時果斷的轉型,使廣東船務及時規避了市場風險,走上了平穩健康發展的道路。
2007 年至 2014 年,七年彈指一揮間!廣東船務從華南修船“老大”到海工“新秀”,現已形成“兩塢四船臺七泊位”的生產規模,年修船能力170艘,年制造12至15艘特種船舶(含海洋工程船型),年產值約30億元。該公司正以一股強勁的學習力,化被動為主動,迎難而上,探索多元發展的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