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中遠船務變身海工“新秀”
2014-09-26 08:29:35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華南船企同行眼中,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船務”)已成為一個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七年前,曾經被廣東主流媒體譽為華南“修船老大”的廣東船務宣布進軍船舶制造領域時,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七年后,這家企業以成功交付華南首艘海洋輔助鉆井駁船“Edrill-1”號、國內首制牲畜船“蓋洛威快航”號等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高建造難度、高風險特征的特種船舶產品的業績,引人矚目。
8月18日上午,廣東船務為新加坡Energy Drilling 公司建造的華南地區首艘海洋鉆井輔助船項目“Edrill-1”號成功命名并交付。廣東船務總經理還躍石告訴記者,“Edrill-1”號的順利交付,不僅標志著公司真正實現了由單一修船向船舶修理、建造與海洋工程制造的產品戰略轉型,也預示著中遠船務在華南地區布局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取得實質性進展。
談起企業發展戰略轉型,還躍石深有感觸地說:“從昔日的航修站到今天的船舶與海工制造企業,得益于三次轉型:沒有2001年的重組改制,就不會在華南地區站穩修船老大的腳跟;沒有2007年從修船到造船的轉型,就不可能在東莞形成一定規模的造船基地;沒有2011年底從常規造船向特種船舶建造與海工建造的轉型,企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改制重組 穩坐華南修船“老大”交椅
廣東船務的前身是廣州遠洋運輸公司航修站。據該公司辦公室主任廖明東回憶,從1970年成立開始,公司以服務于中遠(集團)總公司系統常規船舶修理的平穩狀態走過了30年歷史。200年以前,中遠集團旗下的修船企業,主要分布在南通、廣州、大連,包括3家修船廠和兩個航修站以及一些為之配套的小企業。除個別企業盈利外,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
如何使這些企業從困境中走出來,成了中遠集團的一塊“心病”。當時,正趕上世界航運市場向好、修船市場旺盛需求逐漸顯現的時期。中遠集團從中看到了所屬修船企業借勢發展的商機,開始整合已有資源,利用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發展壯大修船業務。
于是就有了2001年6月以企業改制重組為標志的第一次企業發展戰略轉型:廣東船務與其他兩家修船企業同時歸屬中遠船務旗下管理。由于實行統一管理,資源整合的優勢很快得到發揮,廣東船務于當年年底便實現了“扭虧為盈”的轉型發展目標,并于 2002、2003年連續兩年躋身中國修船企業排行榜前十位,被業界譽為華南修船“老大”。2004年,公司又入選廣州市最具競爭力服務企業年度排行榜50強,是廣州市入選的唯一一家修船企業。
2005年,面對異常繁榮的修船市場,僅有400米碼頭、4萬平方米場地規模的廣東船務顯然沒有辦法繼續做大修船業務。一名清楚公司修船發展情況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按照中遠船務集團關于“低成本擴張,高收益回報”的要求,廣東船務管理層果斷決策——增加浮船塢,尋找更長的岸線。2005年9月,廣東船務與廣東海洋地質勘探局簽訂了東江口碼頭合同,租賃年限為10年;2005年12月,借助中遠船務集團統一調配資源的力量,將大連船務八萬噸級“遠洋二號”浮船塢拖到廣東船務投產使用。為了滿足大型船舶修理改裝的要求,公司還特別投資了6000萬元將8萬噸浮船塢改造為15萬噸級浮船塢,為承接好望角大型船舶工程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年,廣東船務的生產規模從“一塢兩泊位”擴大至“兩區域兩塢四泊位”,廠區面積從最初不到4萬平方米擴大到12萬平方米。負責當時修船經營工作的副總經理邢晨東向記者介紹,2005年公司銷售收入達4.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43.61%,成為中遠船務集團當時五大修船企業單位面積銷售收入最高的企業。
首個油船改FSO(浮式儲油裝置)‘藍特拉’項目合同。我當時就是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跟著從新加坡聘請過來的海工改裝項目經理學習。該項目的成功交付,還得益于中遠船務集團‘統一管理’的資源優勢。當時,在經營總部和海工技術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們迅速組建了改裝項目小組,抽調優秀技術人員進行生產設計與詳細設計。借鑒新加坡修船企業數字化管理模式,將施工要求落到現場的每一個角落,最終歷時 55 萬工時圓滿完成了既定的任務。”
2008年以前,修船市場異;鸨。廣東船務的銷售收入從2001年改制時的1.6億元,到2008年上升到17.72億元,僅僅七年的發展,收入增長十倍多,成為中遠船務系統內單位面積產出最高的修船企業。自2009年以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修船總體收入有所下降。為了應對殘酷的修船市場,確保修船實現可觀的經濟效益,自2011年底起,廣東船務通過實施修船事業部大部制改革,將原有“修船總管”與“經營代表”崗位深入融合為“項目經理”,使修船項目經理具備單獨結賬的能力。同時,2014年,將原修船涂裝車間與船體車間職能整合并成立新的船體車間,實現“涂裝”與“船體”崗位合二為一,大力培養修船專業技術復合型人才。經過上述一系列改革舉措的推進,廣東船務修船盈利能力仍處于華南地區前列。據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上半年,廣東船務完成了 87 艘船舶修理任務,其單船邊際貢獻率達到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