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渤海指數嚴重失真
2014-12-17 09:14:46
來源:金銀島財經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10月中旬以來,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下稱,環渤海指數)與動力煤期貨之間的走勢出現明顯的背離——在環渤海指數一路“高歌猛進”的背景下,動力煤期貨價格則出現較大幅度的震蕩走跌。
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執行董事師秋明表示,只有期貨才能既反映即期價格變動又反應預期價格變動。期現背離的現象在2013年年底時就曾出現過,當時大型煤炭企業狂拉環渤海指數的時候,動力煤期貨價格很冷靜的和該指數保持約30元/噸的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能說明期貨在價格發現功能上的作用,表明期貨市場的交易者不認可人為拉抬環渤海指數的行為。
金銀島財經認為,在煤、電雙方簽訂2015年供貨合同前,煤炭企業利用環渤海指數的設計缺陷故意拉抬該指數,以便為自身爭取更多利益,最終導致環渤海指數的走勢嚴重背離了市場實際供需情況。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指出,市場應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應把動力煤定價權賦予更具市場化的期貨市場。
數據采集環節存缺陷 環渤海指數常失真
數據采集是環渤海指數編制過程的初始環節,此環節需要收集來自交易市場內的成交信息、行業協會采集系統內的煤炭交易信息、各采樣單位提供的實際成交信息及報價信息四種渠道的原始數據。
為使數據采集能夠方便快捷地推進,指數編制單位提供網絡平臺直報為主,電子郵件、電話及傳真提交為輔的信息傳輸渠道,并設立專人全程跟蹤整個數據采集進程。
這個看似合理的流程背后實際潛藏著不小的人為操縱空間。首先,受到數據采集范圍的制約,環渤海指數的數據大多來自大型煤炭企業,比如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和同煤集團等,而中小煤炭企業大多不包括在內。
其次,數據的采集方式以大型煤炭企業直接上報為主,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煤企會有極大的意愿上報對自身有利的數據。這種數據采集方式給煤企操縱環渤海指數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環渤海指數編制的目的是為建立我國自身的煤炭價格參照體系,提高我國在國際能源貿易活動中的話語權,促進國內與國際煤炭市場的良性互動,并在國際煤炭貿易活動中維護國家利益。
不過,由于數據采集存在極大的缺陷,目前的環渤海指數的波動更多的是在體現大型煤炭企業的意志,尤其在煤、電雙方簽訂來年供貨合同前,這種情況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
而且,由于全國各大煤炭產地、港口及消費地情況千差萬別,要科學而全面地反映全國各地煤炭價格的變動情況難度很大。因此,環渤海指數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體現環渤海港口或北方地區的煤價變動,難以覆蓋到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