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東鋌而走險投奔“困難”船廠?
據貿易風報道,隨著全球船市回暖,訂單激增的現象開始向那些處于困境的船廠蔓延,由此釋放的更多產能意味著運力將進一步增加并可能破壞市場復蘇,不過這也拯救了那些求單若渴的船廠。
在新加坡上市的JES國際控股(即江蘇東方重工)近日接連接獲多達26艘好望角型散貨船訂單,這顯示出船東為拿到較早的交付檔期,已不惜鋌而走險與那些“困難船廠”打交道。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令業界捏把冷汗,其后果就是大量新船將不期而至,并對市場構成沖擊。
據悉,中船集團與中船重工集團等一線國有船廠目前已拿不出較早的交付檔期,即使是2017年才交的船,它們的要價也比之前高了一大截。于是,希望把握市場回暖契機的投資者別無選擇,只能投奔那些可靠性相對較差的船廠,有時甚至聽不進經紀商的勸解。
一位船舶經紀表示“我們是不會將名單上的有些船廠推薦給船東的,但如果船東執意要向它們訂船,我們也很難阻攔。”
貿易風報道稱,迄今為止這波風潮的最大受益者顯然要屬江蘇東方重工,因為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應該算是一家“困難”企業,負責為其審計的BDO甚至針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發出警告。當然,該船廠對此已斷然否認,并強調自己的現金頭寸相當健康。據了解,JES在2013財年報得8500萬美元的凈虧。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最近船市的成交價多有獲利空間,可幫助那些風雨飄渺的船廠重回正軌。它們拿到的造價甚至比財務狀況穩健的船廠還要高,因后者在去年資產價值還不高的時候就已把檔期排滿。
這次東方重工從Empire Bulker接到18艘船的訂單,交付期定于2015與2016年,造價在每艘5500萬至5600萬美元之間。作為比照,國有船廠外高橋造船為挪威船東Frontline 2012承建類似規模的船時,造價僅在每艘4700萬美元左右。據悉外高橋造船是在去年初造船市場還沒起色的時候,出手訂的這些好望角型船。
但這部分被釋放的產能對市場可能造成的影響恐怕較為復雜,分析師在衡量未來市場的供需比例及前景時,必須將它們考慮在內。
本來在東方重工新單披露之前,市場多認為船廠的接單能力已現飽和,且繼STX海洋造船倒閉后,船東應該已不太敢向陷入財務困境的船廠下單。
當初,Teekay Shipping、英國石油(BP)及其它一些公司也是因為考慮到價格便宜及交付期較早等因素,而選擇在STX訂船。但如今,這些合約幾乎都已流產,并導致這些公司不得不另出高價去其它船廠重新下單,交付期也被延后不少。
對此,法國經紀商Barry Rogliano Salles (BRS)在近期發布的年度回顧中曾相當肯定地表示,船東不會再重蹈覆轍。
問題是這次船東再度奔向“困難”船廠,這意味著將有許多原本以為已不復存在的2016年檔期又被釋放出來。因此,有人擔心這些新增訂單將足以拖累市場的復蘇步伐。
據克拉克森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好望角型船訂單總數為332艘,合計6540萬載重噸,占全球現有船隊規模的22%,這當中還不包括上述新增訂單。與此同時今年將有1600萬載重噸的新增運力進入市場,到明年及2016年,這一數字將增至2310萬與2620萬載重噸。此外,不排除其它有財務困難的船廠貢獻更多額外運力。
盡管市場因去年好望角型船交付減緩而有所回暖,但這個局面很難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