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名單”船廠手持訂單占全球30%
中國造船業“白名單”政策不僅在國內引起爭議,如今連國外也開始關注了?死怂煞Q,“白名單”的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船廠的設施及設備,而并不考慮船廠的財務健康狀況,因此一些面臨財務問題的船廠也可能出現在名單之上。
克拉克松在其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上個月,工信部正式發布第一批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公告,上榜“白名單”船企共計50家。
總體而言,“白名單”包括15家國營船廠、33家民營船廠和2家合資船廠,其中大部分是大型船廠。隨著近期中國銀行在貸款方面變得越來越謹慎,有報道稱一些規模較小的船廠很難獲得預付款保函,“白名單”能夠為中國銀行提供參考,不過也有消息指出,許多中國銀行有著更加嚴格的貸款標準。
克拉克松稱,中國造船業占全球市場份額比例居世界第一,目前在全球交付新船(1000載重噸及以上)的船廠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國船廠,共148家。而“白名單”船廠自2006年以來就占據中國船廠交付量份額中的大部分。平均而言,自2005年至2009年,“白名單”船廠平均每年交付船舶440萬修正總噸,占中國船廠總交付量的55%。受訂單潮推動,大量新船廠陸續成立;受此影響,2012年“白名單”船廠交付量所占比例從2010年的61%下降至57%。2010年至2012年,“白名單”船廠平均每家每年交付船舶24萬修正總噸,而非“白名單”船廠平均每家每年交付量僅為4萬總噸。今年年初至今,“白名單”船廠交付船舶已經達到790萬總噸,占中國船廠總交付量的72%,是非“白名單”船廠交付量的7倍。
種種跡象表明,未來“白名單”船廠交付量在中國船廠總交付量中占據的份額將進一步擴大。2014年10月初,“白名單”船廠手持訂單量共4740萬修正總噸,占中國船廠手持訂單量的73%,占全球船廠手持訂單量的30%。散貨船依然是中國船廠建造的主要船型,不過,“白名單”船廠也接獲了大部分更大、更復雜的新船訂單,目前,中國船廠接獲的所有8000TEU以上集裝箱船均由“白名單”船廠建造;按照修正總噸計算,液化氣船和VLCC手持訂單中分別有97%和91%的新船在“白名單”船廠建造。相比之下,非“白名單”船廠主要建造規模較小、技術要求較低的船型。
顯然,“白名單”船廠在中國造船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白名單”船廠獲得政策支持,目前中國造船產能中很大一部分將會保持,而更多的船廠或許將陸續加入這一名單。此外,根據目前的名單,這些船廠未來交付量將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