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貿區助推航運創新
2015-09-29 17:01:40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上海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然而上海離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目標尚有不小差距。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創立和運行為其補齊短板、創新突破帶來了新契機。
2013 年9月2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隨后《關于落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加速。
去年12月28日,國務院決定擴展上海自貿試驗區范圍,將浦東新區的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張江高科技片區納入,面積從之前的28.78平方公里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為航運制度和功能創新提供更大空間。
浦東迎來新商機
上海浦東新區航運辦處長馬紅奇介紹稱,去年浦東新區外高橋港區和洋山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共計3237萬TEU,占上海港總吞吐量3529萬TEU的91.7%;貨物吞吐量共計2.99億噸,占上海港總吞吐量7.55億噸的近40%。
目前,浦東新區已經集聚了6000多家各類航運企業和功能性機構,包括中外運長航、中海、中遠、東方航空、韓進、泛亞班拿等眾多航運主體企業,以及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美國保陪協會、國際海事教師聯合會、上海亞洲船級社中心等全球知名功能性機構。
截至7月底,已有8家外資船舶管理企業相繼落戶浦東新區,平安、陽光、華泰等9家航保中心也已落戶浦東,上海航運保險指數有望在浦東新區推出。
知情人士向《航運交易公報》記者透露,陸家嘴洋涇區域定位是航運服務創新區,是未來浦東航運發展的重點。其定位于上海自貿試驗區內“非港口依賴”、“非特殊監管區”的航運功能創新板塊,重在轉變政府職能,構建開放式創新平臺和空間,進一步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完善航運服務生態鏈,培育航運服務產業集群,努力成為上海航運服務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水準最高的區域,也是上海建設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航運領域的體現與支撐。
據了解,洋涇航運領域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技術創新。主要依托上海船研所及相關船舶設計機構,進一步吸引上海及長三角一流的船舶、海運、空運領域研發機構入駐,通過不同航運專業機構的融合碰撞,使洋涇成為航運技術中心。二是業態創新。主要把握“互聯網+”發展機遇,成為航運領域業態創新策源地,打造“航運電商孵化基地”,推動航運電商集中孵化、集聚發展,形成區域特色產業集群。三是創業創新。在洋涇形成若干航運領域的“創客空間”,將洋涇打造成為“國際化航運人才基地”,為航運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四是治理創新。搭建行業監管部門、地方政府、航運市場主體、區域其他主體等多方溝通互動平臺,讓航運組織、企業、人才直接參與區域建設與治理,提高洋涇的航運專業性與影響力。五是監管創新。重點是政府航運工作的重心由審批準入、財政扶持轉為透明公開、加強監管。一方面,調整優化航運企業和機構準入制度,探索更加靈活開放的工商登記管理辦法、更加開放的國際組織登記辦法等;另一方面,通過信息共享、信用平臺、行業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等形式,強化監管實效。
觀察人士向《航運交易公報》記者表示,打造洋涇國際航運服務創新區,有利于上海積極對接“兩帶一路”國家戰略,有利于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快速釋放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示范效應。洋涇依托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平臺,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加速器”,將更好地促進上海自貿試驗區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互動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