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礦廠倒閉反成航運業“福音”
據貿易風報道, 隨著鐵礦石的價格崩跌至十年來新低,中國成本高昂卻效率低下的采礦行業終于開始“踩剎車”。這一情況或可幫助干散貨市場走出陰霾。面對鐵礦石價格的持續崩跌,中國廠商終于開始著手減產;這或可在經濟增長不景氣的當口,給海運出口助上一臂之力。
數據顯示,去年鐵礦石價格急劇下滑,導致部分虧損礦場再也無法與便宜的進口貨抗衡,并使得該國大幅減產1/3.
根據中國聯合鋼鐵網(Custeel)提供的數據,中國去年的鐵礦石產量僅為2.06億噸,遠不及2013年的3.14億噸。在中國4000家鐵礦石廠商當中,絕大部分都規模甚小,且生產成本高于全球四大礦商。目前,后者正采取一種大幅增產以壓低礦價的策略,從而迫使低效率以及剛起步的廠家被淘汰出局。
就在中國礦商必須達到每噸80美元以上的價位才可獲利之時,四大國際對手-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集團以及Fortescue,即便以50到60美元/噸的價格賣到中國,也可實現盈虧平衡。
據路透社報道,上述現象已造成河北省內80%的廠家業已停產,而那里聚集著絕大多數的中國礦商。
與此同時,今年的展望前景也毫無改觀跡象,鐵礦石價格再觸近期新低-曾一度跌至每噸不到50美元,創下2005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年頭的兩個月里,中國的鐵礦石產量較去年同期又再降4%。據分析師預測,今年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將同比獲增8%。
中國減產帶來的連鎖反應即是,該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將會相應攀增。對于航運業而言,這至少能幫助吸收一部分揮之不去的冗余運力,后者正是將好望角型散貨船租金打壓在1萬美元/天以下的主要“禍首”。
據總部設于倫敦的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MSI)預測,今年出口至中國的鐵礦石數量將同比上漲8%,而其國內的相關產量則將減少16%。按照去年8.13億噸的進口量計算,上述增幅足以讓今年的這一數字首度逼近10億噸大關。
但即便是8%的預期增量,仍遠不及2014與2013年分別創下的15%與10%.這也反映出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現實,以及它對該國進口貿易的影響。
盡管中國采礦業的“落水”或可視作散貨船東與運營商的“福音”,但越來越多的負面跡象表明,如果該國的經濟增速支撐不夠,這樣的利處恐會得而復失。這當中,最讓鐵礦石貿易市場擔憂的問題就是中國鋼鐵生產的放緩。
目前,分析機構當中瑞銀集團(UBS)的展望預期最為慘淡,它已將該國鋼鐵生產的復合年增長率從1.5%下調至0%.瑞銀在報告中指出,鑒于中國原本迅猛的經濟增速已明顯表現出乏力跡象-其中尤以建筑業的頹勢最令人擔心,該國的鋼鐵產業現已走到“歷史轉折點”。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甚至預測,今年的鋼鐵產量還將連續第二年出現下滑,從2014年的8.24億噸減少至8.14億噸。
然而,全球四大礦商在確定生產水平時,卻是基于這樣一種預期,即中國的鋼鐵產量將繼續保持每年2.5%的增速。根據分析師的觀點,鐵礦石產量將會在需求走軟的情況下,依舊居高不下。這可能導致的一個結果即是,更多中國礦廠將無以為繼被迫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