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船廠散貨船訂單實際規模遭質疑
中國船廠手持散貨船訂單或許遠沒有實際的那么多,而真正的交付數量可能更少,因此,未來市場市場運力過剩問題的解決可能比大部分人的預想來得更快。
挪威船東Golden Ocean首席執行官Herman Billung近日對中國船廠散貨船手持訂單量的實際規模提出質疑。
Billung指出,全球散貨船手持訂單一半以上均由中國船廠建造,這些新船最終能否順利交付仍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他認為,散貨船手持訂單目前占現有船隊比例約為13%至14%,而官方數據則顯示這一比例在18%至19%之間。
Billung稱,雖然私營船東和中國船廠之間依然動作不斷,但是,中國船廠接獲的很多國內訂單可能只停留在意向書階段,并未正式簽署建造合同;因此,2016年實際交付率可能只有官方數據的65%左右。
為此,Billung預計,散貨船市場可能在未來18個月內實現復蘇,運力過剩問題的解決可能比大部分人的預想來得更快。
此外,另一家挪威船東Western Bulk首席執行官Jens Ismar指出,目前的市場衰退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加嚴重,是一場典型的由運力過剩引發的市場衰退。
Ismar認為,散運市場確實可能會在第四季度回升,然而,明年市場表現依然十分嚴峻,盡管平均運費率將高于今年,但波動性更大;為了實現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船東必須減少運力供給、重新平衡供需關系。運力過剩問題將通過拆解、撤單和改單等方式逐步解決。
同時,Star Bulk Carriers聯合首席財務官Christos Begleris認為,由于大量新船交付期推遲至明年,2016年上半年市場將充滿挑戰。目前大部分散貨船手持訂單均于2013年及2014年訂造并已經開工,因此撤單可能性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