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航運“十三五”發展路徑
2016-01-19 18:06:07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習近平年初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指出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航運在這樣的發展路徑下如何實現發展目標。
長江承東啟西,聯接南北,通江達海,可謂“黃金”水道。當前,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進入落地實施期,長江黃金水道作為基本依托,與國家戰略的實施緊密相連,機遇難得,挑戰猶存。
“十二五”成績單
《航運交易公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16長江航務管理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期間,長江航運在國家戰略指引下,在航道整治建設、運力結構調整、港口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方面得到大力推進,長江干線的通過能力顯著提升(見圖)。
去年,長江干線完成貨物通過量21.8億噸,同比增長6%;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2.99億噸,同比增長13.8%;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413萬TEU,同比增長9.1%;完成旅客發運量430萬人次,同比減少13.9%.
“十二五”期間,長江航道繼續按照“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發展思路推進建設。在下游,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南通,10.8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在中游,荊江航道整治工程總體完工,投入試運行,中游通航“瓶頸”初步打通;在上游,重慶至宜賓航道等級提升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啟動了火焰磧航段浚深工程,相繼開展了一批整治工程前期工作。此外,裕溪口、太平府、安慶南、成德洲東港等10條支汊航道開通為公用航道,干支銜接明顯增強,區域航道網絡化程度得到提升。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長江干線共改善航道里程2293公里,宜賓以下全部建成高等級航道,航道通過能力提升近50%,《長江干線航道總體規劃綱要》確定的2020年規劃建設目標提前5年實現。
通過船型標準化建設,“十二五”期間,長江水系淘汰了一大批老舊落后運輸船舶,運力結構大幅優化。據統計,去年長江干線內河貨運船舶平均載重噸達到1380噸/艘,三峽庫區貨船平均噸位達到4020噸,分別是2010年的1.6倍和1.9倍,船舶運輸效率和安全性能顯著提高。同時,隨著高耗能老舊船舶的拆解和退出,以及新建標準船舶的陸續投用,長江干線船舶的單位能耗下降20%,企業運管成本有效降低。
“十二五”期間,長江沿線港口圍繞主要港口建設發展,通過不斷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已基本建立了以三大航運中心為骨干、以沿江主要港口為支撐、其他重要港口為補充、干支聯動的現代化長江港口體系,形成了四川三峽庫區港口群、湖北武漢地區港口群、安徽皖江地區港口群、江蘇南京等長三角地區港口群等四大港口群,港口群內部與港口群之間的分工日趨合理,逐步實現了優勢互補、相互協作、競爭有序的良性格局,長江港口支撐腹地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長江干線億噸大港從2010年的5個增至去年的12個,萬噸級泊位由2010年的323個增至去年的502個。
“十二五”期間,長江航運大力實施“科技興航”戰略,在成套技術和現代信息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上加大投入力度,“黃金水道通過能力提升技術”重大科技專項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在黃金水道建設與管理實踐中廣泛應用,為提升長江黃金水道通過能力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與保障,產生顯著的社會、經濟及環境效益。截至去年年底,長江干線數字航道里程達到1200公里,長江電子航道圖1.0至3.0版相繼研發成功并推廣應用,長江航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基本建成。
與此同時,長江干線VHF通信實現連續覆蓋,初步形成有線、無線、衛星通信手段兼備,專網和公網互補的調度指揮和通信保障體系。長江干線基本實現VTS重點覆蓋港(橋)區、AIS連續覆蓋重慶以下水域、CCTV有效覆蓋部分重點水域,監管救助能力有效提升,人命救助成功率達到95%以上。長江干線水路交通應急指揮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長江航運安全保障系統基本建成并日趨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