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下的航運選擇
2016-06-17 17:11:48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一帶一路”在廣袤的空間上構建起全球經貿聯系的大格局,航運業將起到串聯其中的關鍵作用。對于航運企業來說,要抓住國際經濟戰略轉變的大機遇,不僅應當發揮撬動沿線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而且應在此過程中加快貿易-投資的角色轉變,實現國際化經營的新模式和新布局。
2015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將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繼承和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倡導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結合起來,并歡迎各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共同實現發展目標。2016年3月以來,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招商局集團、馬士基集團等跨國航運企業在各種場合發表了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并對促進沿線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航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出了建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航運業應抓住機遇,在海上絲路構建過程中發揮先導作用,憑借其具有的天然優勢,帶動其他行業的合作與發展,共同服務于海上絲路的建設。
交通基礎建設,區域發展的現實路徑
航運對于沿海經濟發展具有先導作用。全球貿易中的90%依靠海運完成,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是沿海地區通向世界的橋梁。實現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撬動沿海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過去30年中,世界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國家案例,非中國莫屬。正如馬士基集團CEO安仕年(Nils S. Andersen)所說,中國發展的很多經驗可以借鑒。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領導層就已經意識到了在基礎設施上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性,這是成功的關鍵。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已經證明了,投資運輸基礎設施并提高互聯互通的發展確實能夠擴大貿易和加速經濟發展。
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的拉動作用,這已是共識。相應的,一個區域的發展程度跟該區域基礎設施的規模成正比,這就決定了一個區域無論條件再優越,沒有基礎設施,當地的任何資源都無法轉化成經濟要素。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總經理齊曉飛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強烈的發展愿望,但65個國家大多數基礎設施都比較欠缺,特別是西亞中亞地區,資金匱缺、產能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疖囈豁,黃金萬兩。這都是中國擺脫貧困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對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洋,就是天然的交通線。港口碼頭修建完成后,立刻就有了連接世界市場的通道。礦產、原料、農產品等資源可以運出,換來的收入可以換取新的機器、技術,進一步建設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自然會形成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文化和社會事業,經濟發展走上循環向上的軌道。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不僅致力于建設基礎設施,而且迅速認識到了市場開放的重要性,以各種優惠政策加快吸引外資。安仕年表示,吸引的外資企業加速了經濟發展,法治確保了市場的參與和競爭。對集裝箱化的投資,也進一步提升了散貨的運輸效率。此外,為承運商營造積極的環境,歡迎各方投資進入港口建設,提升了港口的效率和服務。
安仕年認為,這些中國曾經做到的事情,在世界范圍也找不到這么好的范例。因此,從交通運輸和物流的角度來說,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所有的參與者都應該支持中國政府提出的這個倡議。在全球經濟放緩、市場疲軟、通貨緊縮、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促進貿易增長及發展,確實應該受到大家的支持。在今年3月舉行的2016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安仕年的這一觀點獲得了贊同。他說,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講,倡議的目標是要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年貿易額達到2.5萬億美元,這著實令人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