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漁船捕撈裝備最新發展動向
2019-04-27 17:25:00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大國崛起,耕海探洋,裝備務必先行。捕撈裝備是漁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漁船成本、性能、效益、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面對近海漁業衰退,漁業發達國家積極推動近海漁船向外海發展,而這又加速了世界各國對裝備技術的普遍關注和投入。那么,國際漁船捕撈裝備現狀如何,有什么樣的發展趨勢,我國如何突圍?
主要漁船捕撈裝備現狀
漁船捕撈裝備方面,以美國、日本、挪威、西班牙、冰島、丹麥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等引領了漁船裝備科技潮流。漁船裝備發展日益趨向大型化,配套設備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近海漁船玻璃鋼化等特點,產品配套齊全,系統配套完善。利用機械、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船舶工業技術所帶來的發展契機,各國都加大了漁船船型、捕撈裝備、助漁導航技術以及水產品精深加工裝備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功地將現代聲學技術、機電液壓自動化控制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無線電通信技術等應用于漁船捕撈裝備領域,推進了漁業現代化進程,重要魚類實現選擇性精準化捕撈。
拖網漁船主要在西非和中非海域作業,大型拖網船,其總長可達140多米,船寬18米多,航速17kn,魚艙容積約11320m3,絞綱機拖力達到100多噸,速度快,效率高,主要進行中上層拖網。一般采用先進的液壓傳動與電氣自動控制裝備,設備操作安全、靈活、自動化程度高,除起放網實現電液控制自動化外,在拖網過程中也實現了曳綱平衡控制和結合助漁儀器探測信號實現作業水層的自動調整,捕撈效率可提高30%。深水拖網漁船高效捕撈的關鍵設備包括深水拖網起放網曳綱絞車、卷網機、起吊絞車、網位移絞車及其控制系統等,其技術性能先進,集成度和自動化程度高,工作穩定可靠,系統設備有很好的協調性。
圍網漁船主要作業于南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裝備采用起放網集中協調控制模式,實現邊起網、邊理網的自動化操作作業,使用海鳥雷達、流木和延繩釣無線電跟蹤示位標。金槍魚圍網最早在美國發展,隨后日本、韓國以及西班牙和法國等國家也快速發展金槍魚圍網。美式金槍魚圍網作業的設備較多,效率也非常高。大多美式大型金槍魚圍網漁船,船長80m、2000總噸左右;中型船船長一般為50~60m,500~1000總噸。為追捕魚群,航速要求在14~17kn,因此主機功率較大,大型船3800~5800kW,中型船為1600~3000kW,雙甲板、中前甲板式船型,首部采用球首,尾部制成斜坡形并有滑道,以放置和起卸工作艇。設有括綱絞機、魚艙口、網臺等,甲板室后設主桅,上部有魚群了望臺,大型船的首部還設有直升飛機平臺。捕撈機械有10多種20臺左右,如圍網主絞機、上綱引綱、浮子綱絞機、動力滑車及底環撐桿等。
延繩釣作業裝備也實現了起放釣和裝餌操作全過程的自動化。目前,全球大洋性超低溫金槍魚延繩釣漁船估計至少有1800余艘,其中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是從事大洋性超低溫金槍魚延繩釣漁業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韓國大洋性金槍漁船主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生產,上世紀70年代曾超過500艘,但近幾年船隊規模不斷萎縮,而我國臺灣金槍魚捕撈船隊卻后來居上,規模穩中有升,目前無論船隊規模還是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大型專業超低溫延繩釣船主要使用成套的日式揚繩機、理繩機、投繩機。目前先進的延繩釣船基本以使用美式滾筒式釣機為主。
魷魚釣主要作業區域為北太平洋、阿根廷和秘魯海域,捕撈采用電力傳動與微電子控制技術,實現起放釣循環控制及模擬餌料防生運行自動控制。目前世界上最為重要經濟頭足類如北太平洋魷魚、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魷魚等魷魚類,國外日本、韓國與我國臺灣地區的魷魚釣基本全部使用自動魷魚釣機、自動脫盤、自動輸送帶輸送漁獲物。我國目前擁有專業大型魷釣船100多艘、改裝型魷釣船300多艘,均采用光誘釣捕作業,年產量20多萬噸,在世界頭足類產量中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漁船盡管在模仿國外發達國家作業方式,但是仍有一定差距,部分漁場仍靠人力來完成整個作業過程。
秋刀魚廣泛存在于北太平洋及其沿海海域,是日本、俄羅斯、韓國重要的遠洋捕撈魚種之一。秋刀魚捕撈作業基本上都采用舷提網作業方式,一般船型較小。舷提網作業上世紀30年代起源于日本禾葉縣和神奈川,因其操作簡便、漁獲率高,迅速在日本全國推廣應用,成為秋刀魚捕撈的主要作業方式之一。秋刀魚舷提網捕撈設備的安裝至具體技術操作,因船而異。舷提網屬浮敷網方式,其形狀為方形或者長方形,上緣用竹竿使網的上部浮于水面,將網預先鋪設在水中,利用秋刀魚的趨光性,用集魚燈誘集魚群,然后用舷提網進行捕撈。對漁船一方面要求吃水淺,否則集魚燈的光線要被船底遮擋住,影響魚群通過船底游向放網的一側。另一方面要求干舷盡量低,起網時較容易將網拉入船內。設備主要包括舷邊滾筒、浮棒絞機、液壓單元、電動絞機、吸魚泵、魚水分離器和分級機。
南極磷蝦是南極動物的主要攝食對象,據統計最高有數億噸之巨,其資源量尤為豐富。由于地理環境和南極磷蝦本身營養價值和商業價值,開發成本和技術要求比較高。蘇聯上世紀80年代在國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磷蝦產業發展迅速,挪威通過不斷對磷蝦產業進行系統性研究,并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從專業化捕撈船型、捕撈與加工成套裝備、助漁儀器以及高值化工藝技術等各方面入手,突破了磷蝦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成功地開發出日捕撈與加工處理能力700多噸的專業化磷蝦捕撈加工船,實力穩步上升。目前,磷蝦的捕撈方式主要有兩種:大型艉滑道加工拖網船單船作業和母船式多船作業,國際上普遍采用中層拖網進行瞄準捕撈。南極磷蝦拖網網具與其他網具最大的區別在于網囊及囊頭部分網衣網目需要使用較小的尺寸,以防止磷蝦從中逃逸。為防止南極磷蝦拖網作業過程中兼捕海獅、海豹、海象等海洋動物,目前世界各國南極磷蝦拖網海洋動物釋放主要通過分隔網片和分隔柵兩種釋放形式。
漁船捕撈裝備發展趨勢
隨著船舶工業科技進步的突飛猛進,海洋捕撈業發展日新月異,漁船向安全、節能、環保、經濟、適居方向發展,世界海洋捕撈技術發展基本實現了與船舶工業的同步發展。以專業化的設計軟件和船舶性能分析軟件為研發平臺,圍繞漁船安全和節能減排,積極推進漁船船型標準化、裝備技術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和專業化發展,導航助漁電子儀器設備先進齊全,對減輕漁民勞動強度和提高捕撈作業安全性發揮了重要作用。藍海戰略對漁船裝備的基本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遠洋漁船裝備工業化程度、作業水平不斷提高
世界遠洋漁船發展特點為船型大型化、專業化,捕撈裝備機械化、自動化。世界遠洋漁船捕撈裝備經歷了機械傳動、低壓液壓傳動、中高壓液壓傳動、直流電力傳動的發展過程,隨著交流變頻電力傳動與控制技術的發展,遠洋漁船捕撈設備開始探索應用全電力驅動技術,以解決液壓傳動效率低、管路復雜和油液污染的問題,交流變頻電力傳動與自動控制技術是遠洋漁船捕撈設備實現節能環保的重要方向。
二、近海捕撈漁船規模趨減,專業化程度提升
近海捕撈航程短,單航次捕撈量較小,對續航力、自持力要求不高,同時受資源環境壓力影響,為提高作業效率,近海漁船普遍尺度較小,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新造先進船型的尺度相對適中,小規模船隊作業,專業化程度明顯,以滿足高效生產與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協調發展。以歐盟為例,注冊的8.48萬艘漁船,83%的漁船船長在12米以下,4%在24米以上,新造先進的作業漁船主要集中在18米左右。如歐盟登記在冊的8萬艘近海漁船中,船長小于18m的漁船占91.6%。其中,英國Macduff船廠為挪威船東建造的近海拖網漁船“EXCEL BF110號”船長為18.95米,型寬7m;丹麥船廠為建造的捕蝦&雙舷拖網漁船總長19.9m,型寬6m。據統計,挪威、冰島、芬蘭境內船廠開工建造的近海捕撈船長度均在20m以下。且船上裝備機械化水平高,降低漁民的捕撈強度。
三、助漁儀器信息化,加工裝備功能化,漁具漁法節能化
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推動捕魚技術步入了高科技時代。圍繞海洋漁業資源合理利用,綜合應用現代化的計算機與衛星通訊、多媒體和聲學技術,開發信息化助漁儀器,與自動化捕撈機械系統高度集成,實現漁業負責任捕撈,促進漁業向精準化、資源友好與保護型方向發展。漁船捕撈助漁儀器朝著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將全面提高全球遠洋漁業捕撈與管理效率,成為未來漁業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捕撈水產品綜合利用是漁業產品高值化的主要方向,圍繞船載魚類綜合利用,船上加工裝備將會越來越普及,加工裝備種類更豐富、功能多元化,加工效率日益提高,加工模式不斷創新,精深加工技術不斷完善,精深加工產品不斷涌現,將逐步形成產品價值最大化、利用率最高化、加工專業化的船上養—捕—加模式。此外,國家正在逐步限制或禁止三角虎、拖網、張網等對生態資源破壞力大的捕撈方式,改進傳統的漁具漁法,研發低阻力漁具,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和捕魚效率也是捕撈漁船發展的重要方向。
四、新材料、新技術不斷在漁船中得以應用
玻璃鋼、鋁合金等輕質材料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歐美日韓以及我國臺灣已經基本實現了中小型漁船玻璃鋼化,鋁合金漁船也在逐步得到認可。世界漁具材料種類也多種多樣,在漁業上廣泛使用的合成材料有聚乙烯、尼龍、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醋。隨著化工業的進步,漁船拖力、網具度和網目尺寸的增大,網具材料正向高強度發展,以適應捕魚上的需要。
我國漁船捕撈裝備發展及建議
我國漁業歷史悠久,近30年來,我國逐步發展為世界漁業大國,水產品產量自1990年以來一直居世界首位。然而,漁船老化嚴重,捕撈作業死亡率高,燃油消耗占生產成本70%,因此船齡長,捕撈裝備水平低,安全、能耗問題尤為突出。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受我國裝備能力大而不強影響,捕撈水平受到明顯掣肘,正處于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歷年的中央1號文件、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以及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文件精神也都表明,控制捕撈強度,提高捕撈效率,增強漁業產業競爭力,促進漁民增收是實現我國現代漁船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環保的根本出路。
目前國內漁船的作業主要是拖網、圍網、流網、張網、延繩釣、魷釣等作業方式。拖網以底拖網為主,圍網以中小型圍網為主,流網和張網以群眾性漁船為主,延繩釣以金槍魚延繩釣和延繩籠為主,魷魚釣主要以遠洋作業為主。捕撈裝備主要是圍繞作業方式來匹配,我國漁船及捕撈裝備部分采用機械化設備,仍有許多作業程序依靠人力完成,自動化水平相對較低,對新型高效節能設備的使用比例更低,與漁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據統計,有40%的動力機械使用時間在10年以上。最普遍的拖網作業絞綱機,雖然已采用液壓傳動技術,但在控制技術方面和自動化方面的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產品規格也相對較小。
近幾年,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漁業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研究與重大裝備開發”、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南海漁船高效節能設計應用技術研究”等重大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突破了近海漁船捕撈裝備安全節能關鍵技術,在船型優化與標準化研發與應用上取得了成效,支撐了各地標準化漁船更新改造。在國家支撐計劃項目“遠洋捕撈技術與漁業新資源開發”、國家863計劃項目“南極磷蝦拖網加工船總體設計關鍵技術研究”“大型遠洋拖網加工捕撈裝備”“遠洋漁業捕撈與加工關鍵技術研究”,以及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變水層大型拖網漁船自主研發”等支持下,針對遠洋漁業向深水區發展,有關研究機構研制出H8L1/R1型350kW大功率高速深水拖網絞綱機用于遠洋深水拖網作業,能滿足200m深水拖網的作業需要,起網速度達110m/分鐘。針對圍網作業需要,研制出圍網高效捕撈成套裝備,包括三輥筒起網機、動力滑車、并列式雙滾筒起網絞車、液壓集中操作遙控系統等。在國內漁船中首次采用負載敏感調速技術,提高了系統設備操作的協調性和自動化水平。在漁船領域形成了一定的自主設計能力,初步解決了我國捕撈裝備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的問題。
裝備是基礎、是工具、是支撐。我國漁船及捕撈裝備務必走大拖、大圍、磷蝦船等遠洋漁船自主設計建造,近海漁船標準化大型捕撈裝備國產化之路。以漁船船型、捕撈裝備、船上加工設備研發為重點,組織科技專項,重點研發安全、節能的專業化漁船及其裝備國產化,開展技術創新與集成,完善技術體系、研發關鍵設備、提升制造能力。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性層面上圍繞大型變水層拖網網形監控裝備技術、金槍魚延繩釣設備自主研制、高分辨率聲納探測技術等,開展南極磷蝦作業系統化裝備、金槍魚圍網起網設備、魷魚釣設備等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圍繞基于3S技術的捕撈數字化管理系統、捕撈產品物聯網技術等形成為產業發展服務的技術體系,在熟化技術裝備的同時,形成產品技術標準與檢驗規范,為捕撈裝備制造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全面增強我國捕撈裝備的產業制造能力。
當前,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在全世界爆發,以裝備轉型升級為代表的新舊動能轉換將在中國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海洋工業革命”。毫無疑問,各種新興技術的應用將對世界漁業裝備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