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船業數智化轉型,產業紅利幾何
2024-11-12 19:55:45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前9月,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再創新高,企業通過數智化轉型實現降本增效。在推進全鏈數智轉型過程中,造船業已享多少紅利?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廠副總經理朱明華如此作答:
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上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前9月,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均實現同比增長。具體來看,造船完工量為3634萬DWT,同比增長18.2%;新接訂單量為8711萬DWT,同比增長51.9%;手持訂單量則達到19330萬DWT,同比增長44.3%。這些指標在全球總量中的占比分別為55.1%、74.7%和61.4%,并實現主流船型全覆蓋。
國際標準化組織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ISO/TC8)主席、活躍造船專家聯盟(ASEF)副理事長、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CANSI)秘書長李彥慶表示,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的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各家造船廠都提前完成今年的經營指標,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和技術革新的背景下,中國造船業數智化轉型的進展也引人注目。造船企業正通過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制造系統推進全鏈數智轉型,截至目前,這場技術變革讓行業共享多少數字紅利?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廠副總經理朱明華披露了相關數據,供業內參考。
搶眼的造船指標
全球造船業自2021年進入復蘇周期,至今依然熱火朝天。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今年前9月,全球新接訂單量同比上漲38.4%,造船完工量同比上漲22.6%,手持訂單量同比上漲23.9%,均保持兩位數增長。中國已是造船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今年前9月,中國、韓國、日本和歐洲的新船接單量分別為66.6%、19.1%、4.7%以及1.5%(見表1 ),中國新接訂單市場份額創歷史新高。
李彥慶指出,中國造船產品結構調整成果顯著,全譜系產品能力世界第一。在18種重點船型中,中國有14種船型的建造量達世界第一(見圖1 ),排名前五的船型分別為多用途船(占比98.1%)、集裝箱船(占比86.3%)、化學品船(占比85.1%)、散貨船(占比83.2%)和滾裝船(占比82.8%)。
隨著航運市場加速進入綠色低碳轉型周期,各大船公司發力訂造綠色船舶,中國造船廠自2021年起承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當時占比為31.5%。今年前9月,這部分占比已達75%(見表2),并且碩果累累。以中國船舶集團為例,其著力開發雙燃料動力和單一清潔燃料動力船型,有效降低了船舶運營過程中的污染物和碳排放;先后設計生產全球最大2.4萬TEU型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全球最大27.1萬立方米級超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球首款超大型10800車汽車運輸船(PCTC)、全球最大9.3萬立方米級超大型液化氣運輸船(VLGC)、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以及三峽氫舟一號船、風帆助推VLCC、“白鶴灘”2000噸風電安裝平臺等一大批綠色低碳船海裝備。其中,因超前的綠色環保性能和革命性的節能減排技術,由滬東中華造船建造的全球首艘2.4萬TEU型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被業界譽為“海上綠巨人”。與同型燃油箱船相比,該集裝箱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氮氧化物排放量約85%,顆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約99%。憑借在綠色動力船舶建造方面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中國造船業在全球綠色船舶訂單的爭奪中處于領先地位。
中國造船產業發展均衡,除了造船,修船、配套、海工四大板塊能力均位居世界第一(見圖2、3、4)。今年前9月,中國造船和海工裝備完工量在全球市場中均占比近5成,船舶修理量占比近4成。在船用動力系統配套領域,包括二沖程發動機、四沖程發動機、曲軸與氣缸套等部件、船舶推進裝置、雙燃料供氣系統、其他關聯設備如貨油泵送系統、貨物泵送系統、氣體壓縮機等,從譜系上基本追上韓國,關鍵設備已無明顯短板。
當前中國造船業優勢明顯,船型在靈活配置的規;酗@現穩定的交付速度,能應對市場變化,在鋼材低價、人民幣匯率緩變、人工穩定、供應鏈高度集成的情況下可以保證成本的穩定性。
國際造船專家預測會(ISFEM)和克拉克森對中長期船舶市場需求持樂觀判斷。李彥慶認為:隨著社會技術進步,制造系統的改造與升級、數字孿生與數字產品的交付、船舶系統數字化升級都是中國造船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機遇。
多面的智能轉型
中國造船業正跟隨社會技術進展,在研發、設計、采購、總裝、試驗試航及售后環節進行全鏈數智化轉型。在智能航運的發展上,中國造船業通過數字孿生與數字產品交付、船舶系統數字化升級,推動了智能航運自主船舶的發展。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船舶的系統性創新力,也顛覆了傳統的航運體系。新技術的植入,如IT、IoT、AI、算法軟件、自動化、導航、傳感、數據、網絡安全、通信基礎設施等,與港口、物流、航運、造船、設備系統、各類服務等傳統產業大融合,標志著造船領域開辟了管理變革與國際協作、法規顛覆的全新賽道。
在數智化轉型上,中國船舶集團是佼佼者。數智化轉型的重要表現,即船舶系統的數字化升級。早在2021年,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廠在15000TEU型集裝箱船建造中,率先突破全船數字化試箱工藝應用并實現試箱自檢。
2023年,中國船舶集團現代造船模式工作辦公室將數字化試箱新工藝作為年度重點推進項目之一。與傳統試箱工藝相比,數字化試箱工藝的應用可使單船試箱工時節約46%以上,單船試箱周期平均縮短35天以上,42艘船舶的綜合成本累計降低超4000萬元。
在智能系統的研發與應用方面,中國船舶能源及碳排放綜合在線管理系統是集團公司正在開發的首個輔助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統。該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成員單位的能耗和碳排放數據進行實時采集,預計每年可節約能源5%左右,有效提高了能源管理水平。
此外,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外高橋造船的智慧空壓站改造項目通過優化設計、更新設備、改造管路、全局優化控制等措施,將空壓站房的數字化管理、智能化運維與節能降碳的能源管理目標有效結合。該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整體節能率25%以上,為外高橋造船每年節約用電成本1300萬元,節約標煤2000噸,節水5000噸。
中國船舶集團在數智化轉型方面取得的進展不僅推動行業技術革新,也為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撐,讓中國造船行業盡享產業紅利。
顯著的產業紅利
造船業數智化轉型如火如荼,實際成效究竟如何?朱明華用數據說話,展示了數智化轉型給江南造船廠帶來的產業紅利。
通過數智化轉型,江南造船廠實現了從單船采購到品類采購的轉變,覆蓋6大板塊和38段流程,實現100%的流程覆蓋。這種轉變構建了一個運作有序、響應及時、協調有力的主動型供應鏈,從而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響應能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公司通過數字化設計和制造平臺實現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制造和數字化管理的全流程數字化轉型,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了成本和風險。
數字化轉型為江南造船廠帶來顯著的產業紅利。例如,庫存周轉率提升42%,這意味著庫存的流動性和使用效率得到極大提升。采購降本方面,朱明華不便明確透露,據《航運交易公報》了解不低于8億元,這一數字顯示了數字化轉型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巨大潛力。此外,賬實一致率提升17%,該數據表明數字化轉型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減少了誤差和浪費。安裝托盤齊套準時率提升15%。鞍座智能制造單位上,機器人多層多道自動連續焊接,效率提升33%,用工減少40%。朱明華認為,數字化轉型在提高生產效率和準時交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備受重視的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融入江南造船廠的核心生產系統。過去,船舶焊接缺陷智能檢測由人工識讀并手寫數據錄入系統,容易產生評片效率低、視力損傷等問題。該環節由AI智能評片后可減少75%的人工評片工作,拍攝質量、底片信息可自動識別,缺陷、評片報告自動生成,提高了缺陷檢測準確率與工作效率。
在供應鏈管理上,江南造船廠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了從4000人減至300人(預計2024年底)的供應鏈管理部人員優化,全流程數字化監管“讓業務合規,讓員工安全”。這一變化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還提升了業務的合規性和安全性。
江南造船廠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通過采用新能源、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推動低碳清潔燃料的使用,如LPG、LNG、乙烷和甲醇。此外,通過高效設備、系統整合優化、船體減阻和船舶輕量化等措施,中國造船行業力爭在2030年較2008年減排30%,至少減排20%;至2040年減排80%,至少減排70%;至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智能制造是中國造船行業數智化轉型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智能制造系統可以實時監控生產過程,對生產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智能制造還能幫助企業優化生產計劃和調度,實現生產過程的可視化和優化。
數智化轉型還催生了新型建造模式的誕生。這種模式將數智化技術融入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和業務流、價值流系統參數的演化路徑,優化關鍵決策區,實現資源轉移,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的適配。
通過江南造船廠分享的數字紅利,得見中國造船行業數智化轉型的巨大潛力。
不僅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了成本和風險,還推動了產業升級和轉型,促進了數字經濟和國際化發展,同時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這些轉型和創新為中國造船行業帶來深遠的產業紅利,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