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開港
2024-08-07 20:04:28
來源:上海航運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8月7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開港活動在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現場舉行。上海市副市長張小宏宣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開港。
作為上海市重大交通工程之一,全自動化的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脫胎于傳統煤炭、礦石裝卸碼頭,是我國首個系統化舊碼頭集裝箱改造項目。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的規劃建設始終堅持科技、環保、低碳理念,不僅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成功樣板,也是落實長江大保護的生動實踐。羅涇集裝箱港區的開港運營,將進一步鞏固上海港的樞紐港地位、優化集疏運結構,從而更好支撐國家“雙循環”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
煤炭碼頭變身綠色港口
羅涇港區碼頭曾是上海港煤炭和礦石運輸服務的主要作業區。由于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煤炭碼頭、礦石碼頭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停產。與此同時,上海港集裝箱泊位能力不足的短板也逐年顯現。
為增加岸線資源、拓展碼頭作業能力,羅涇港區碼頭開始了自身的“改頭換面”之旅。2022年9月,上海港羅涇港區規劃修訂方案獲批,將百聯油碼頭與現有煤炭碼頭一并調整為集裝箱碼頭。項目于2022年12月底開工建設,2023年12月28日,一期工程建成交付后,碼頭開展調試運行,生產環節晝夜最高調試生產量超過4000標準箱。本次正式開港的一期工程建成1個10萬噸級泊位和4個1萬噸級泊位,設計年吞吐量260萬TEU(標準箱)。
值得關注的是,羅涇改造項目將“綠色”始終貫穿施工和運營。綠色施工上,項目巧妙地利用廢舊材料建造嶄新碼頭,在施工過程中舊結構資源利用率達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將工程建設產生的環境風險降到最低。此外,一期工程平面呈反“F”形深入長江,分前、后、內三檔布置:前檔設1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后、內檔分別設2個1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把碼頭岸線資源運用到極致。
綠色運營上,羅涇集裝箱碼頭運營所需的岸橋、軌道吊、AIV以及叉車、巡檢車等設備及車輛均為純電力驅動,輔以AIV智能充換電機、應用變頻調速及勢能回收、光伏發電等綠色節能技術,實現作業過程“零碳排”。同時,碼頭全泊位配置岸基供電,并與有關船公司簽訂岸基供電協議,明確船舶靠港期間使用岸電驅動,有效減少了船舶靠岸期間的碳排放、廢氣排放和噪音污染。
國產“大腦”精準管理智慧碼頭
近年來,智慧港口建設已經成為上海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走進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橋吊、軌道吊矗立碼頭,自動化無人集卡運載著集裝箱在碼頭各處移動,幾乎看不到任何操作人員出現,這是國內當前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
自動化單小車集裝箱裝卸橋、自動化軌道式集裝箱龍門起重機(ARMG)、智能水平運輸車(AIV)是碼頭現場作業的頂梁柱。目前,港區共有14臺自動化單小車集裝箱裝卸橋、31臺ARMG和90臺AIV。其中,AIV有別于洋山四期自動導引車(AGV)以磁力循跡引導進行作業的方式,它無需安裝磁釘,僅依靠自車感知識別系統與算法等進行識別、導航,即可實現不同角度下多方位精準感知,做到全場無循跡的自動引導,自動駕駛級別達到L4。同時,AIV支持混合交通,具備精細化箱區蟹型換道繞行、多車路口交匯博弈通行、霧天作業等智駕能力,運營效率顯著提高。
羅涇港區的“智慧大腦”是首次國產化轉型應用的智能營運管控(NEO-TOS)系統。該系統基于國產數據庫、國產操作系統和服務器的基礎設施,依托自動控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實現岸橋、軌道吊及AIV的智能化運轉。比如,根據現場生產指令及AIV電量,能自動安排AIV執行換電程序,換電車輛接電指令至換電完成約8至10分鐘,無需人工干預。
未來,上海將加快推進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二期工程,小洋山北側開發等重大港口建設項目,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線,以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為導向,打開上海港高質量發展和未來箱量增長新空間,順應建設好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藍圖,打造新一代智慧綠色港口,為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航運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為人、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祝振宇、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上港集團董事長顧金山、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水務局、寶山區政府、上港集團等相關單位及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參建單位有關負責人參加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