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船企向“腦力造船”轉變
2011-09-22 08:16:57
來源:CNSS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年來,在國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船舶工業抓住了歷史機遇,在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上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方面,兩大船舶集團公司紛紛在上海拓展業務,特別是中船集團公司建設的中船長興造船基地憑借著先進的流程布置及龐大的生產規模,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造船基地;另一方面,隨著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等大型國有航運企業也落戶上海,為上海船舶工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上海擁有9個大塢,雖然硬件設施水平比以前大幅提升,但是相較于江蘇、浙江等鄰近省份,上海船舶生產能力及產量已不再獨占鰲頭,因此上海未來要從"體力造船"向"腦力造船"轉變。長久以來,上海的造船技術始終在國內保持著領先地位,并擁有支撐研發所需的技術實力、信息資源和人才優勢,因此,面對如今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在一些前沿船型和高附加值船型的研發上,上海船企應當仁不讓,勇于率先跨出一步。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新船需求這塊"蛋糕"迅速萎縮,接單難成為眾多船企共同的發展瓶頸。上海船企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管理和技術優勢,結合自身的"拳頭"產品,針對市場需求優化常規船型,同時開發出適應新規范、新標準的新船型,如節能環保船型、萬箱級集裝箱船,甚至是豪華游船等,以高技術取勝,以創新贏得市場。
對于上海市重點扶持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上海船企也紛紛瞄準時機大舉進入。目前該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要形成產業鏈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上海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應在"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做好規劃工作,以取得多元、穩步發展。在船舶配套業的發展上,目前上海在柴油機等船配產品方面已基本實現了本地配套,但許多關鍵的配套產品仍然依賴進口。未來船配產業不應只是引進,更要消化國外的專利技術,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以提升上海船舶工業的綜合競爭力。
標簽: 上海船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