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西灣造船基地逆勢上揚
去年剛被認定為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的海西灣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航運業遭遇全球危機,造船業面臨寒冬的大背景下,海西灣卻實現20%的增長,而整個海西灣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五年內海西灣將形成年收入可達700億的產業集群。
在全球危機的情況下,僅靠個體企業很難獨善其身,而海西灣之所以能夠呈現逆勢上揚的勢頭,還依托的是海西灣這個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的集體優勢。
始建于2001年的海西灣國家船舶出口基地已聚集了船舶制造與海洋工程企業129家,其中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北船重工)、海洋石油工程(青島)公司(中海油青島公司)、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武船重工)、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中石油海洋工程青島公司)等規模以上企業就達62家。另外,生產配套企業也已達到500余家。
從海西灣目前的情況來看,產業集群已經逐步形成了,這個地方包括造船、修船,包括海洋工程裝備,包括柴油機,包括電力拖動,包括基礎研究,也包括船上的一些甲板吊具設備,這個地方已經逐步形成氣候。產業集群是一種隱形的競爭優勢,不但使整個造船周期可減少近五分之一,同時對于船企拿到訂單也非常有競爭力,還可以縮減運輸的成本和時間。
青島開發區工委(黃島區委)書記、管委主任張大勇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的增長來源于與船舶相關的高附加值訂單的獲取上,像海洋工程。由于傳統的造船市場不好,促使企業向高端去發展,那么在逆勢當中的發展,它體現的是我們海洋裝備制造業在造船基礎上的升華。
為此,按照規劃,今后五年在藍色經濟區國家戰略中,通過政策扶持,海西灣這個海洋裝備基地將形成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在國內處于先進地位的產業集群。根據最新規劃,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全部建成后,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將形成造船能力668萬載重噸,海洋工程鋼材加工能力50萬噸,修船能力200余艘,年銷售收入可達7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