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州船企“求生”三招
2012-07-17 16:37:00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現在的船舶市場上,一方面缺少新船訂單,另一方面還缺少貴如黃金的信心。”浙江臺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重工行業處處長黃林育日前表示,1—4月,該市共交付船舶48萬載重噸,較去年同期下滑36%。僅有少數船企處于正常生產狀態,10%的船企已經停產,其余75%的船企均處于苦苦支撐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轉型謀生存成為當地船企老板們目前的必修課。
據資料顯示,臺州市船舶工業近年來處于發展停滯狀態,年造船總量及生產總值一直徘徊于250萬載重噸和200億元左右。“受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以及船舶糾紛愈演愈烈的影響,加上涂層新標準(PSPC)的強制實施,估計2012年臺州市的總體指標可能會低于該水平,不少企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黃林育說。近日,由浙江凱航船舶工業有限公司建造的浙江省臺州市最大船舶——7.3萬載重噸散貨船順利下水。雖然該船將停留在公司碼頭進行舾裝,但其車間和船臺已空空蕩蕩,后續訂單不足成為困擾該公司最大的難題。這并不是凱航公司一家企業所面臨的困境,臺州市近100家中小型船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這個難題的困擾。
如何讓船企老板重樹信心呢?黃林育指出,一方面,當地政府及行業協會進一步加大企業間的協調力度,竭力營造互幫互利的良好氛圍,同時政府還在改善船企生存環境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如重點針對下水服務費、拖船服務費、船舶出港服務費、環保收費等增添企業負擔的費用,查處亂收費現象。另一方面,國際船舶市場是典型的周期性市場,有高峰也有低谷,經歷過低谷后,船企也必將迎來船市新的好年景。
“當前,臺州船企求生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忍受虧本,繼續造船并等待好景重來;第二種是迫于生存的壓力,用賣不出的船舶兼做航運,以期獲得收益;第三種則是通過提高船舶建造實力、做專市場,來為自己保持一片‘自留地’。”黃林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于投資額較小且無債務負擔的小型船企而言,選擇半停產乃至停產的做法往往能夠被接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另類的解脫,但是對于投資額較大且凝聚了船企老板諸多心血的中型船企而言,停產基至半停產則是難以接受和擔負的。”
業內人士認為,船市低谷時期是船舶行業優勝劣汰的時期,船企間的兼并重組乃至破產都屬于正,F象,有實力的船企可在這個時期積極謀求技術、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儲備與升級,力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地區性船舶總裝企業;實力稍遜的船企則要更加靈活地尋找出路,多元并舉,或發展中間產品制造業務,主動為優勢船企配套,或延伸船舶建造產業鏈,大膽進軍船舶配套業及鋼結構業,轉型謀生路。
對此,向分段制造、修船、船舶配套以及非船領域轉型成為臺州船企的出路,F代化總裝造船模式將對高度的專業化和精確的流程節點控制提出要求,這就需要相關船舶配套以及分段制造企業密切配合。相應的船企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生產工藝及能力,充分發揮集中生產、規模經營的優勢,主動為骨干船企提供分段制造及其他服務,形成專業化的合作體系和造船配套產業鏈,從而滿足現代船企對相關產品數量及質量的要求。
另外,新技術的應用和新船型的儲備也是關鍵。黃林育認為,船企要加快技術升級步伐,盡快上馬實施技術改造和新船型研發設計,并對自身建造的各類船舶進行優化升級,改進生產流程及工藝工法,以符合PSPC、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目標型船舶建造標準(GBS)等國際造船新規范的要求。同時,當地政府也積極為廣大船企尋找新出路,謀求轉型生存之道。臺州市三門縣經貿局日前委托浙江省造船工程學會對該縣的船舶工業開展了一項轉型升級調研,該項目目前基本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