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興造船業錯位競爭以“小”制勝
2012-07-22 16:24:00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浙江省第1艘內河掃測艇、上海世博會多功能掃測艇、北京通州8艘京杭運河游船……這些已經或即將在全國各地出現的公務艇,無不標注著浙江嘉興制造的烙印。
“目前我們接到的全鋁合金材質巡邏艇、執法艇的訂單有20多艘,我們將在年底批量生產。”接連不斷的訂單,讓嘉興市錦佳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老總朱錦洪感到應接不暇。
同樣忙碌的業務,也出現在平湖市華海造船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俞東旭稱,受內河河道限制,公務艇規格都不是很大。“現在停在碼頭40米長的公務艇是我們目前承接的最大公務艇,是寧波海事局的,造價1400多萬元,兩個月后交付。”
目前,華海正在制造的公務艇有13艘,主要銷往杭州、蘇州等地。“除了公務艇,游船需求量也非常大。”俞東旭說,杭州西湖最豪華的餐飲畫舫“西湖明珠”也出自他們之手。
一項數據統計顯示,全國每年公務艇的需求量在1000艘以上,其中有300多艘來自嘉興的船舶制造企業。
即使只在浙江范圍內,嘉興的造船業都算不上規模。但就是這個在全省造船版圖上毫不起眼的城市,卻另辟蹊徑,牢牢占據全國公務艇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船市寒潮頻襲的當下,為什么嘉興的“小日子”依然如此紅火?專家稱,在造船細分道路上走專走透的模式可以給造船大戶們提供借鑒。
發揮小企業的獨特優勢
“近3年,內河貨船需求量已經趨向飽和,但公務艇的訂單卻越來越多,前景十分不錯。”業內人士稱,嘉興的造船企業規模都不大,生產噸位較小的公務艇符合當地的定位。“嘉興一直都是以生產公務艇為主,在其他船型生產走俏的情況下,也沒有分過心。”
而朱錦洪給出的解釋是,嘉興人把握好差異化競爭。“我們不能跟國內知名的大企業比,大企業有自己的原則,比如他們不做造價500萬元以下的公務艇,而這正是我們的商機。”他表示,正是這樣的差異化道路,讓企業的前景十分光明。“公司占地面積6畝的新工廠正在建造,將進一步進行技術升級,主要生產全鋁合金材質巡邏艇,爭取3年后,年產值破億元。”
俞東旭同樣看好自己企業的發展方向,他認為小企業相比大企業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他們可以根據船東的要求合理調整船的內飾裝修,“我們做大企業不愿意接的訂單,并提供完美的服務。”
執行精細化的技術標準
在浙江省船舶行業協會顧問方新康看來,盡管從規模上來講,嘉興無法和擁有大型船只生產基地的寧波、舟山相比,但能在已經細分的船型生產道路上越走越精,也不失為一條合理的發展之路。
“嘉興模式也為沿海的造船大戶們提供了一些發展思路。”方新康稱,這并不意味著讓寧波、舟山等地的造船企業去學嘉興生產公務艇,而是讓他們繼續深入挖掘所擅長領域的潛力。
方新康介紹,日韓兩國的造船企業效益普遍比中國好,很重要一點,就是技術含量高。特別在設計深度和技術標準方面,比中國企業有著明顯優勢,不僅牢牢控制了高附加值市場,而且在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方面有著嚴格的制度與規范,每個環節都是按照精細化的標準執行。“一旦技術上的差距縮小了,勞動力優勢也就能夠轉化成價格優勢、市場競爭優勢。”
方新康說,浙江的造船企業要想不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就必須走技術之路、品牌之路、標準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