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皋造船業產業轉型科技創新先行
2013-07-29 07:59:49
來源:如皋新聞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作為近年來國內船舶工業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江蘇省如皋市將如何加速提高船舶企業科技水平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目前制定產業政策、扶持產業發展的重點。經過不斷探索和多方論證,該市正在制定形成《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創新發展規劃》,并在加快建設協同創新基地,旨在通過聯合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及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成果轉化,提升本地船舶工業自主研發設計、專業化制造及設備配套能力,從而在轉型發展中搶占先機,實現下一步的跨越式發展。
依托得天獨厚的10米水深、20.2公里長的長江深水岸線,自“十一五”以來,如皋船舶及海工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已成為該市十大產業之首,建成了江蘇省級船舶及海工新興產業發展基地。目前,全市擁有船舶及海工企業206家,總投資規模約為25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骨干企業86家,2012年實現應稅銷售267億元,占該市工業產值的比重為32%。
根據規劃,如皋市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將形成相對集中的熔盛船城、海工制造及配套產業園、高端裝備制造及配套產業園、歐洲工業園、中小船舶產業帶、船舶信息化服務外包基地及游艇工業園。其中,熔盛船城、海工產業園、中小船舶產業帶目前已經初具規模;以船舶動力系統為主的歐洲工業園,目前已有瓦錫蘭船用柴油機項目入駐;其余板塊則尚在規劃籌備中。
如皋市在規劃中提出,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結合產業基礎及企業和市場需要,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工程實用成果,并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同時開展產品的技術咨詢和檢測評估服務,引領全市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
經過3年的建設,如皋市將打造出一個集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于一體的開放性的研發與服務基地,全面提升該市乃至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至2015年,如皋船舶制造及海洋工程裝備的產能將達到800萬載重噸,產值達到560億元;高端配套板塊產值達到350億元;研發設計、服務外包板塊產值達到100億元;實現產能總計突破1000萬載重噸、銷售超過1000億元的目標。
據了解,如皋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協同創新基地將主要開展綠色船舶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技術、數字化造船技術等的研發,以及海洋工程裝備技術、船舶與海工共性技術的創新等。為給創新基地提供技術支撐,如皋市已聯合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建立了如皋(江蘇)綠色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研究院,其將在逐步成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技術咨詢和檢測評估中心的同時,發展為如皋乃至江蘇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科技資源中心。
如皋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制定船舶海工及配套業創新規劃,建設協同創新基地,其根本目的在于逐步改變該市船舶海工及配套業“大而不強,小而不精”的局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如皋市將圍繞“控制增量,優化存量”的要求,進一步有效整合資源,使有限的岸線資源實現利用最大化,大力招引一批海洋工程及輔助船、特種船建造企業落戶該市。對存量企業則將進一步優化其產品結構,推動企業產品結構升級提檔,加快培育、發展海工裝備產業,打造海工裝備發展平臺。同時,還將大力發展新型船舶工業服務外包產業,形成總部經濟、樓宇經濟,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虛擬造船和產業鏈管理,為船舶海工制造及配套企業提供研發設計等服務,促使全市船舶工業健康、持續發展。
為此,如皋市將加大對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的科技投入,確保市級財政對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科技投入占全市科技支出的比例達到40%,并做到逐年穩步遞增;將建立科技風險投資機制,支持發展船舶及海工產業的創業投資。此外,在深入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如皋市也在積極采取相關措施。
在近期該市召開的船舶海工及配套業發展座談會上,哈工程大學、七○二所、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對如皋市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結合各自單位的科研成果,對如何抓住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機遇,加快發展科技含量大、產品附加值高的配套產業提出了建議,并表示將在前期有關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人才要素和市場要素等方面的資源向如皋市集中,爭取今后取得更大的合作成果。如皋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曉東表示,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將越來越顯現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可以預見的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如皋市委、市政府認準、認定了該產業的發展,希望通過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在產業鏈上進行系統研發,通過科技創新的力量,促使如皋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更好、更快、更專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