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子江船業御寒術
2013-12-25 08:14:38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血色2013
“看得遠,更看得深。”這是業內不少同行對任元林的評價,而任元林自己談及對“困境求存”的感悟,總是將揚子江船業很多方面的領先地位歸結于對機會的把握。
2011年6月8日,在全球造船業“寒氣逼人”的情況下,任元林等到了機會——揚子江船業與加拿大西斯班集團公司簽訂25艘新一代節能環保型萬箱級集裝箱船(簡稱萬箱船)建造合同,總價值25億美元,創下了我國造船史上第一大單的紀錄,也是中國船舶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樁生意。
在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看來,這不僅是中國造船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更是打破了海上霸主韓國多年以來的高端船型壟斷格局。
企業戰略家都會未雨綢繆,任元林也不例外,只是嗅覺更敏銳一點罷了。他打出高端船型破除壟斷的想法正是源自金融危機爆發之際。
2008年,船市迅速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船企面臨造船產能過剩和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惡劣形勢。“全球造船業將面臨灰色2011、黑色2012、血色2013。”任元林以此來形容國際金融危機后造船市場的嚴峻性。船企如果不能靈活應對這種變化,只是一味妥協退讓,坐等行業大洗牌的到來,最終將成為市場的棄兒。
任元林意識到,危機之后的造船市場變化必然伴隨著產品的調整。從2009年開始,揚子江船業就開始研發一萬標箱的集裝箱船。當時在中國,8000箱以上的集裝箱船,基本被韓國壟斷。“我們不甘在中低端的市場上和國內企業競爭,最終還是要向造船強國靠攏。”繆為群坦言,揚子江船業在船舶設計階段就從船東需求出發,選擇研發最經濟的船型。
與此同時,揚子江船業將上市作為改善生存環境的重要途徑。通過上市融資,揚子江開始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非船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