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子江船業御寒術
2013-12-25 08:14:38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一半造船廠深陷“零訂單”泥潭,而揚子江船業卻接單到雙手發燙。產能過剩背后的行業寒冬下,這家“最能賺錢”的民營造船公司如何維持100%開工率?
如果熔盛重工破產了,你們會考慮接盤嗎?”這個大膽的假設,讓一直很流暢的采訪出現了斷點。
這個問題讓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下稱揚子江船業)副總經理繆為群多少有些出乎意料。面對記者拋出的問題,他稍作停頓后才重新慢慢開口:“熔盛重工現在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很復雜,爛盤子最后肯定要有人接,有可能是央企,也可能是地方企業,但現在還不知道是誰。至于是否會參加接盤,我們現在還沒看到這樣的機會。”
言外之意,揚子江船業似乎早已萬事俱備。
敢打這個中國最大民營造船企業的主意,是因為在當下造船業產能過剩的寒冬中,各大民營船廠的命運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近年來,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稱熔盛重工)因資金鏈斷裂時刻游走在傾覆的邊緣,為支付前幾年產能過度擴張所欠下的巨額債務,這個第一造船民企的命運岌岌可危。
“雖然熔盛重工現在是單子最多、規模最大的民營船廠,但日子卻是最難過的,負債大概是180億元。”繆為群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表示,雖然揚子江船業和熔盛重工身處同樣的行業大背景環境,但這兩家民營造船巨頭選擇的航向卻截然不同。
提前感受到寒意
對每個來到靖江江陰工業區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廠區的人來說,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一個巨大標語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Be the best shipyard of China(做中國最好的船廠)”。
在全國造船業,揚子江船業可以說是一家讓“民企羨慕、央企佩服”的企業,最近兩年的利潤更是占到全國80家重點船企利潤總和的半壁江山,被譽為“最能賺錢”的造船公司。
任元林是這家船廠的掌舵手,如今60歲的老船長作風低調,始終堅持民營企業的“快魚”法則。值得一提的是,在船市低迷、船價大跌、船企利潤大幅縮水的形勢下,揚子江船業更是創下2011年的銷售額達到135.5億元、凈利潤達到39.7億元的歷史新高。
相比之下,國內過半船企大多只能維持在“零”訂單狀態下掙扎,有些小船廠甚至主動敲開任元林的大門,以期通過被收購來求生。
2003年,任元林干了一件令業界頗為轟動的事——以40萬元的年薪招聘副總經理。當時并不是造船行業最紅火的時候,能夠開出這一價碼的民企寥寥無幾。
揚子江船業的前身是揚子江船廠,這家成立于1956年的縣級地方國有造船企業,在上世紀末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下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2003年,任元林果斷將企業改制成中國第一家民營控股的造船公司,開始大規模招兵買馬,從而實現了自主管理的經營模式,達到了對資源的有效整合。
在任元林看來,公司高管的子女們想進公司就業,只要有能力,他都歡迎,但是需要和普通工人一樣從基層做起。他的兒子就是從車間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一個分公司的副總。而最初兒子進公司時,老任開出的工資是每月只有2000元,理由是“當時公司并不急缺IT人才”。
“如果我沒當廠長,這間廠一定會垮。沒有人才的企業是走不遠的。”任元林的自信源于對市場未來發展趨勢的敏銳判斷,隨后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成為最好的證明。
2007年是中國造船業繁榮的一個頂點。“很多房地產公司轉行搞造船廠、搞航運公司,就像擊鼓傳花的‘郁金香泡沫’。”任元林當時就嗅到了“不對勁”的味道,“任何暴利的行業都是走不長的,我心里很害怕。”
在高處提前感受到寒意的任元林,要求揚子江船業只接知根知底的大客戶或大國企的訂單,不接高毛利、高風險的單子。誘惑是明顯的:為希臘造一條船可以賺2000萬美元,但為中遠航運造一條船只賺1000萬美元,少了一半。“我們當時的原則是不接希臘的。”任元林克服了貪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