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東方之星”事件談AIS對航行安全的作用
一、什么是AIS?
AIS是“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自動識別系統)的簡稱。它是一種通過TDMA(時分多址)技術工作的無線通信系統,主要用于船舶間相互識別,以及船舶動態實時監控。
目前所有海船,以及大部分內河船均已安裝了AIS設備,包括“東方之星”客輪。安裝了AIS設備的船舶,會自動發送本船的位置及航速、航向等信息,同時接收和顯示周圍船舶的AIS信息。
二、AIS是安全通信設備嗎?
對AIS作用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偏差,一種是完全否定AIS的作用,另一種是過分夸大AIS的作用。AIS在船舶監控方面的作用是不容質疑的,但是AIS對船舶航行安全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IMO一直強調,AIS不是船舶遇險安全通信的組成部分。以前也許不少人對這一點不以為然,但是這次“東方之星”事件給我們上了一課。業內人士都知道,我國在沿海及內河沿岸建設了大量的AIS基站,用于監控船舶動態,覆蓋范圍也包含了事件區域。在建立大量AIS基站的同時,各地海事和航運管理部門也有專門的監控設施,用于實時監控船舶動態,這些監控部門多數有24小時人員值班。然而,“東方之星”的AIS目標從晚上九半消失后三個小時里,為什么這么多監控中心都沒有人發覺呢?究其原因,AIS不是一種安全通信設備,沒有一套機制去監視每個AIS目標的變化,一個AIS目標的突然消失不會引起報警。
三、最后的AIS數據有什么含義?
上圖是“寶船網”顯示的“東方之星”最后的位置數據,根據這個數據,可以推斷該輪是安裝的B級AIS。
進而有下列分析推論:
由于是B級AIS,所以位置信息更新間隔為3分鐘或30秒。當航速不高于2節(海里/小時)時,報告間隔為3分鐘,高于2節時,間隔為30秒。
由于AIS沒有連接船舶羅經設備(B級AIS不需要連接羅經),所以沒有船艏向,無法確認船舶當時朝向狀態。如果船舶正常航行時,船艏向接近船舶航向,但有兩種情況下,差距較大:一種是船舶轉向時,另一種就是船舶航速低于2節時。由于AIS內置的GPS模塊通常設置成“航海模式”,所以當航速低于2節時,航向會不準,甚至會在任意方向上跳動。
當時顯示航向131度,這是AIS內置的GPS所給出的對地航向(COG),其基準點是GPS天線。所以這個131度不能證明當時船舶按131度方向行駛,極有可能船舶傾倒過程中,天線點移動的方向。再根據上述第2點,更不能把這個131度當作當時船頭的朝向。
當時顯示航速6.0節,這也是AIS內置的GPS所給出的對地航速(SOG),其基準點也是GPS天線。所以這個6.0節不能證明當時船舶按6.0節的速度在移動,極有可能船舶傾倒過程中,天線點相對大地的移動速度為3米/秒。
當然,上面的分析僅基于一條孤立數據,全面分析、回放船舶最后的航行狀態還需要綜合多項數據,從中進行整理、分析。
